聽説的意思、聽説的詳細解釋
聽説的解釋
1.聽我所說。《壇經·忏悔品》:“汝等聽説,令汝等於自身中見自性有三身佛。”
2.聽人所說。 宋 陳鹄 《耆舊續聞》卷三:“ 宋子京 知 定州 ,日作十首《聽説中山好》,其一雲:‘聽説 中山 好, 韓 家 閲古堂 ,畫圖新将相,刻石好文章。’”《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公子聽説,恐怕朋友笑話,即便起身回店。” 丁玲 《奔》:“去年的收成聽說很好,不曉得回去弄它幾畝田種種弄得到不?”
3.方言。聽話。參見“ 聽説聽道 ”。
詞語分解
- 聽的解釋 聽 (聽) ī 用耳朵接受聲音:聽力。聽寫。聽覺。聆聽。洗耳恭聽。 順從,接受别人的意見:言聽計從。 任憑,隨:聽任(坣 )。聽憑。聽之任之。 治理;判斷:聽訟(審理案件)。聽政。 量詞,指馬口鐵密封
- 説的解釋 説 ō 説 ì 説 è 均見“說”。 筆畫數:; 部首:言;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一、字源解析
聽(聽)
- 字形:甲骨文由“耳”與“壬”(站立的人)構成,表示人站立傾聽。《說文解字》釋為“聆也”,本義為用耳感知聲音 。
- 演變:引申為接受、順從(如“聽從”),後擴展為處理事務(如“聽政”)。
說(説)
- 本義:《說文解字》注為“釋也,一曰談說”,即解釋或陳述觀點 。
- 分化:古代與“悅”通假(如《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後獨立為言語表達義。
二、詞典釋義
“聽說”作為動詞短語
- 字面義:通過聽覺接收信息并理解。
- 例:《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釋為“用耳朵接受聲音,并理解其内容” 。
- 引申義:獲取外界消息或傳言。
“聽說”作為凝固結構
- 功能:在口語中虛化為消息來源标記,相當于“據傳聞”。
- 例:《現代漢語八百詞》指出其“引入非親曆的信息源” 。
三、權威用法解析
- 信息傳遞的中介性
- 強調信息非直接獲得,需區分“聽說”與“目睹”。
- 例:《漢語大詞典》标注其隱含“轉述不确定性” 。
- 語法功能
- 作謂語:需帶賓語(如“聽說此事”)。
- 獨立分句:後接完整小句(如“聽說,會議取消了”)。
四、古典文獻佐證
- 《論語·陽貨》:“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注:指傳播未經核實的言論。
- 白居易《琵琶行》:“我聞琵琶已歎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聞”即“聽說”的古語表達。
參考文獻
-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 《現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呂叔湘主編,商務印書館。
-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注:因古籍原文無網絡鍊接,來源标注紙質權威出版物;現代著作可參見商務印書館官網書目索引。)
網絡擴展解釋
“聽説”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細微差别,以下是詳細解釋:
-
基本含義
指通過他人的叙述或傳聞了解信息,而非親身經曆。例如:“聽說她最近結婚了”。該詞由“聽”和“說”構成,強調信息傳遞的口耳性質。
-
古籍中的用法
- 聽我所說:如《壇經·忏悔品》中“汝等聽説,令汝等於自身中見自性有三身佛”,此處“聽説”意為“聽我的教導”。
- 聽人所說:宋代陳鹄《耆舊續聞》記載的“聽説中山好”,即通過他人描述知曉事物。
-
方言含義
在部分方言中,“聽説”可表示“聽話”,如“聽說聽道”形容順從長輩或權威的态度。
-
使用場景
常見于日常交流中,用于轉述不确定或間接獲得的信息。例如:“聽說這次考試很難”“聽說他辭職了”。
該詞既可表達信息傳遞的方式,也可在特定語境下體現權威性教導或方言中的順從含義。其核心始終圍繞“通過聽覺接收信息”展開。
别人正在浏覽...
擺對炳琅炳靈不結盟運動長生運充耳不聞出鋒春黛大襟丢眼東拼西湊方額方方面面俯視圖勾捉過關斬将黑風孽海紅燒厚奉輝輝監伺交搭脊鸰警饬經師人表九苞禽倨佝困倦糧斛院斂足厲度林沼龍池龍拏虎擲馬克辛彌襟甯歌疲殚撲翻身鉛幕青衣夢焭單球音棄繻铨貢榮適軟梏阮生集說不定夙嫌俗野談言天黑銅汁透劍門圖法武殿試先正下田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