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鐵鑄的硯台被磨穿。形容立志不移,持久不懈。 宋 陸遊 《寒夜讀書》詩之二:“韋編屢絶鐵硯穿,口誦手鈔那計年。”參見“ 磨穿鐵硯 ”。
“鐵硯穿”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人立志堅定、勤奮不懈的精神。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鐵鑄的硯台被磨穿,比喻長期刻苦努力、意志堅定不移。常用于贊美治學或追求目标時的毅力。
桑維翰的故事
據宋代何薳《春渚紀聞》記載,五代時期的桑維翰因姓氏(“桑”與“喪”同音)被考官嫌棄而落第。他手持鐵硯明志:“鐵硯若被磨穿,我便放棄科舉!”後發奮著《日出扶桑賦》,終成進士。
與“磨穿鐵硯”的關聯
該典故衍生出成語“磨穿鐵硯”,強調通過持續努力克服困難,如《新五代史》等史書亦載此事。
宋代陸遊在《寒夜讀書》中寫道:“韋編屢絕鐵硯穿,口誦手抄那計年。”以“鐵硯穿”自述勤學不辍的經曆。
成語不僅體現對學問的執着,更傳遞一種精神:目标未達時,以器物磨損為見證,彰顯決心與恒心。這種意象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常用于激勵學子或奮鬥者。
《鐵硯穿》是一個成語,意指文字思想具有巨大的力量,能夠深入人心,影響人們的行為和思維方式。
《鐵硯穿》由“金”、“石”、“穴”、“钅”、“示”、“片”六個部首組成,總共有12個筆畫。
《鐵硯穿》這個成語首次出現在《淮南子·原道訓》一書中,是古代文獻中的一句話。
《鐵硯穿》的繁體字為「鐵硯穿」。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鐵硯穿》在古代可能會寫成「鐵硯穿」或者「鐡硯穿」等不同的形式。
他的言辭之鋒利,猶如鐵硯穿,使人深受觸動。
鐵硯、穿透、思想、巨大、力量。
金石之言、言之有物。
無言以對、不言而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