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搗碎加以姜桂的幹肉。《儀禮·有司》:“﹝主婦﹞入于房,取糗與腶脩,執以出。” 鄭玄 注:“腶脩,擣肉之脯。” 陸德明 釋文:“加薑桂以脯而鍛之曰腶脩。”《禮記·郊特牲》:“大饗,尚腶脩而已矣。” 唐 韓愈 《潮州祭神文》之二:“維年月日, 潮州 刺史 韓愈 ,謹以清酌腶脩之奠,祈于大湖神之靈。” 宋 梅堯臣 《臘脯》詩:“畋獵得封獸,割鮮為腶脩。”
腶修(duàn xiū)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特指古代祭祀或宴飨時使用的一種加姜桂等調料捶搗制成的幹肉。其釋義與來源如下:
本義
“腶修”指搗碎後加入香料(如姜、桂皮)并捶打制成的肉幹。《禮記·郊特牲》記載:“腶修,加姜桂曰腶修”,強調其加工工藝。古代主要用于祭祀或貴族宴席,屬“束脩”(幹肉)的精制品。
構詞溯源
禮儀用途
作為高級祭品與饋贈之物,《周禮·天官·膳夫》載“凡祭祀,共腶修”,體現其在禮制中的地位。孔子亦言“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論語·述而》),可見“脩”為古代尊師禮的象征。
制作工藝
需精選肉料,經切條、鹽漬、捶打、加香料、風幹等工序制成,質地緊實,便于保存。《齊民要術》詳載“腶脩法”,印證其工藝複雜性。
“腶修”屬文言詞彙,現代漢語已罕用,僅存于古籍及學術研究。其概念可對應現代“香料腌漬肉幹”,但文化内涵不可等同。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紙質權威文獻;《漢語大詞典》電子版可參考漢典網,但釋義需核驗原書。)
“腶修”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腶修(duàn xiū)指搗碎後加入姜、桂等香料制成的幹肉。這種食物在古代主要用于祭祀或禮儀場合,屬于加工過的肉脯類制品。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儀禮》《禮記》等文獻,或查閱漢典等權威辭書。
邦略巴西暖流表觀冰船部校材疏志大蒼忙蟾阙乘輕驅肥稱謂齒盼春念詞腔皴疱歹徒大雅扶輪堵波凡耳反手風軒高壓楔祼鬯瑰詭鶴隴宏邁虎脊佳絶汲集近才進酖進奉船驚逼金花帖子九成台酒胾柯榦斂色屏氣立心露兩手螺絲刀賣獄駡仗鳥鄉捏手捏腳彷徨潛居牽俗罄山采木劬勚聲氣深指書林損缺鍡鑸烏腸吳錦相樛仙庭小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