腶修的意思、腶修的詳細解釋
腶修的解釋
搗碎加以姜桂的幹肉。《儀禮·有司》:“﹝主婦﹞入于房,取糗與腶脩,執以出。” 鄭玄 注:“腶脩,擣肉之脯。” 陸德明 釋文:“加薑桂以脯而鍛之曰腶脩。”《禮記·郊特牲》:“大饗,尚腶脩而已矣。” 唐 韓愈 《潮州祭神文》之二:“維年月日, 潮州 刺史 韓愈 ,謹以清酌腶脩之奠,祈于大湖神之靈。” 宋 梅堯臣 《臘脯》詩:“畋獵得封獸,割鮮為腶脩。”
詞語分解
- 腶的解釋 腶 à 〔腶脩( ?)〕經過捶搗加上姜桂制成的幹肉,如“(主婦)取糗與腶腶,執以出。” 筆畫數:; 部首:月; 筆順編號:
- 修的解釋 修 ū 裝飾,使完美:修飾。修辭。裝修。 整治,恢複完美:修複。修治。修繕(修理)。修浚(修理疏通)。修好。修明(古代指政治清明)。 剪或削:修剪。 興建,建造:修建。修築。 編纂,撰寫:修書。修史。
網絡擴展解釋
“腶修”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腶修(duàn xiū)指搗碎後加入姜、桂等香料制成的幹肉。這種食物在古代主要用于祭祀或禮儀場合,屬于加工過的肉脯類制品。
二、曆史文獻記載
- 《儀禮·有司》記載:“(主婦)入于房,取糗與腶脩,執以出。”鄭玄注:“腶脩,搗肉之脯。”說明腶修是搗碎的幹肉,常用于禮儀流程。
- 《禮記·郊特牲》提到:“大饗,尚腶脩而已矣。”指在重大祭祀活動中,以腶修作為重要祭品。
- 唐代韓愈《潮州祭神文》中亦有用腶修作為祭品的記錄,印證其禮儀用途。
三、結構與制作
- “腶”:指經過捶搗、加入香料的加工過程。
- “修”:通“脩”,本義為幹肉(《說文解字》),此處指成品形态。
- 制作方法:将肉搗碎,混合姜、桂等調料,風幹或烘幹制成肉脯。
四、相關拓展
- 文化意義:腶修不僅是一種食物,更承載禮儀功能,反映古代“敬天祭祖”的傳統。
- 語言演變:現代漢語中已罕見此詞,多見于古籍或特定曆史研究。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儀禮》《禮記》等文獻,或查閱漢典等權威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腶修(ㄔㄨㄢˊ ㄒㄧㄡˇ)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修理、整治。它的部首是⼫,拆分為⼀和⼆,并且共有12個筆畫。腶修源自古代漢字《康熙字典》中的「軒」和「㢆」兩個字,表示居住地或車、船等的修理。在繁體字中,「腶」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在古時候的漢字書寫方式中,「腶」可能會有一些變體,但整體形态基本相似。下面是一個使用「腶修」的例句:我需要腶修我家的水管。腶修還可以組成一些其他詞語,比如腶修師傅、腶修工具等。與「腶修」意思相近的詞語有修繕、整頓,而與其意思相反的詞語則有破壞、損壞等。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我可以再幫你解答嗎?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