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萇宏 ”。人名。字 叔 ,又稱 萇叔 。 周景王 、 敬王 的大臣 劉文公 所屬大夫。 劉氏 與 晉 範氏 世為婚姻,在 晉 卿内讧中,由于幫助了 範氏 , 晉 卿 趙鞅 為此聲讨, 萇弘 被 周 人殺死。傳說死後三年,其血化為碧玉。事見《左傳·哀公三年》。《莊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 伍員 流於 江 , 萇弘 死於 蜀 ,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後亦用以借指屈死者的形象。 漢 張衡 《東京賦》:“ 萇弘 、 魏舒 ,是廓是極。” 晉 左思 《蜀都賦》:“碧出 萇弘 之血,鳥生 杜宇 之魄。” 元 關漢卿 《窦娥冤》第三折:“不是我 竇娥 罰下這等無頭願,委實的寃情不淺……這就是咱 萇弘 化碧, 望帝 啼鵑。” 周偉仁 《痛哭周烈士實丹》詩:“千古奇冤同 武穆 ,三年化碧慟 萇弘 。”
(2).兵書名。《漢書·藝文志》:“《萇弘》十五篇。”
苌弘(約公元前580年—前492年),字叔,東周時期蜀地資中(今四川資陽、資中一帶)人,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學者和軍事家。以下為詳細解釋:
苌弘為周景王、周敬王時期的重臣,官至内史大夫,執掌朝政。他出身于周朝史官世家,精通天文、曆法、音律,并著有《苌弘》十五篇兵書,被《漢書·藝文志》收錄。
苌弘因支持晉國範氏家族卷入政治鬥争,遭晉卿趙鞅聲讨,被周人冤殺。據《莊子·外物》記載,其血三年後化為碧玉,形成典故“苌弘化碧”,象征忠貞不屈。
多數史料記載其為資中人(今四川資陽、資中交界處),但具體出生地存在“資中縣西北”與“資州發輪鎮”兩種說法。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生平或成語典故的完整文獻,可參考《左傳·哀公三年》《莊子·外物》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