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铁券文的意思、铁券文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铁券文的解释

文体名。原为刻于铁券的誓词,后亦偶用作其他誓词。 明 徐师曾 《文体明辨·铁券文》:“史称 汉高祖 定天下,大封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券,金匱石室,藏之宗庙。其誓词曰:‘使 黄河 如带, 泰山 若礪,国以永存,爰及苗裔。’后世因此遂有铁券文焉。其文诸集不载,独 陆贄 有之;然以安反侧之心,非锡券之本指也。今姑録之,以备一体。” 清 黄鷟来 《题杨人庵总戎无著图》诗:“传家铁券文,直作衣鉢继。”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铁券文是中国古代帝王颁赐给功臣的一种特殊文书,镌刻在铁质券契上,具有法律效力和历史凭证意义。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铁券文指铸刻在铁券(俗称“丹书铁契”或“免死金牌”)上的文字内容,记载受赐者的功勋及帝王赋予的特权(如免罪、免死等)。其形制为分左右两券,右券藏于皇家宗庙,左券授予功臣,需两券合一方能验真。

来源:《辞源》(商务印书馆)对“铁券”的释义;《后汉书·祭遵传》载“丹书铁券,传于无穷”。

二、历史演变

  1. 起源:始于西汉高祖刘邦,为表彰开国功臣而制,如《汉书·高帝纪》载“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
  2. 鼎盛:唐代完善制度,明确分等级(如“食邑”“恕死”),《唐六典》规定铁券文需由中书省起草、尚书省执行。
  3. 延续:明代朱元璋颁赐34份铁券(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5件),券文格式固定,首句多为“朕观自古有天下者,必封赏功臣以延后世”。

    来源:程大昌《演繁露·铁券》;《明史·舆服志》铁券形制记载。

三、文体特征

四、文化意义

铁券文是古代“信诺政治”的实物载体,象征君权与功臣集团的契约关系,亦反映“刑不上大夫”的等级观念。现存最早实物为唐昭宗赐钱镠铁券(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其文有“卿恕九死,子孙三死”等字。

来源:《汉语大词典》“铁券”条;王国维《观堂集林·唐赐铁券考》。

网络扩展解释

“铁券文”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文体,其含义和特点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1. 定义与起源
    铁券文最初指刻在“铁券”(即帝王颁赐功臣的免罪凭证)上的誓词,后逐渐演变为一种文体名称,偶尔也用于其他类型的誓词。其核心功能是通过文字形式记录具有约束力的承诺或誓言。

  2. 历史背景与用途

    • 汉代起源:据记载,汉高祖刘邦为表彰功臣,曾以丹书铁券的形式记录誓词,如“使黄河如带,泰山若砺,国以永存,爰及苗裔”,意为即使黄河细如衣带、泰山小如磨石,功臣的爵位仍可世代承袭。
    • 后世发展:明代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提到,铁券文虽以“安反侧之心”为目的,但逐渐脱离实际颁券场景,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文体。
  3. 文学与文献记载

    • 唐代陆贄的文集保留了铁券文的实例,成为研究这一文体的重要文献。
    • 清代诗词中也有引用,如陈子升的“方寸心镌铁券文”,黄鷟来的“传家铁券文,直作衣鉢继”,均以铁券文象征家族传承的誓言或功绩。

总结
铁券文兼具实用性与文学性,既是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物,也是文体演变的见证。其内容多强调忠诚与承诺,形式上则因载体(铁券)的特殊性而具有庄重、永恒的特点。

别人正在浏览...

闇虫本标边调菜青朝寮斥鷃刍厩稻尾大世界大运东驰西骋东西易面铎韒发面点心腹部过气顾曲周郎故失鹖戴浃辰监择近制近状阄还绢地诓诈梁丘乱飞轮箱麦布慢悖名都末衡目若悬珠恼意农学院女冠畔涯劈丢扑鼕颦蛾平渐钳网蛇含射虎沈阳故宫摄影棚时平四番嵩构松关天方夜谭通才痛涤前非黈聪涂巷违指无把握无情无绪下垂闲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