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保狀的意思、認保狀的詳細解釋
認保狀的解釋
保證書。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莅任·考代書》:“詞理明通,且驗其狀貌端良者,取定數名,開明年貌籍貫,投具認保狀。”亦省作“ 認狀 ”。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錢穀·佥糧裡》:“于開報點僉時,須驗其人相貌奸良,家道厚薄,并令該糧房及裡甲等保結,方許投遞認狀。”
詞語分解
- 認的解釋 認 (認) è 分辨,識别:認生。認得。辨認。 表示同意:認可。認賬。 與本來無關系的人建立某種關系:認親。 認吃虧:這事沒辦成,我認了。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 保狀的解釋 舊稱由保證人填寫的有一定格式的保證書。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錢穀·催征》:“公舉則責之本甲,印官驗果堪充,取其糧房總書保狀,實保結得某裡甲某堪應戶頭,總催某年分本甲花戶錢糧。”
網絡擴展解釋
“認保狀”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古代法律或行政文書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定義:指一種書面保證文件,相當于現代的“保證書”。其核心作用是确認某人的身份、資質或承諾,并承擔相應責任。
- 拼音:rèn bǎo zhuàng(注音:ㄖㄣˋ ㄅㄠˇ ㄓㄨㄤˋ)。
2.曆史背景與使用場景
- 官府行政:清代《福惠全書》記載,“認保狀”用于确認代書人(官方認可的文書撰寫者)或糧裡(稅收相關人員)的資質,需寫明年貌籍貫并由他人擔保。
- 擂台比武:在民間擂台比試中,“認狀”(認保狀的簡稱)是比武雙方籤署的生死免責文書,承諾“打死勿論”。
- 失物認領:清代文獻提到,認領失物時需通過官府遞交“認狀”,避免私自處理。
3.相關延伸
- 簡稱:亦省稱為“認狀”,如《福惠全書·錢穀·佥糧裡》中提到的“投遞認狀”。
- 社會意義:此類文書反映了古代社會對契約精神和責任約束的重視,尤其在缺乏現代法律體系的背景下,書面保證是維護秩序的重要手段。
4.現代關聯
- 雖然“認保狀”一詞已不常用,但其内涵與當代的擔保書、承諾書等法律文件相似,均強調書面承諾的正式性和約束力。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例,可參考《福惠全書》等古籍(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認保狀》的意思
《認保狀》是一個詞語,意思是指為了保證對某事物的真實認可而寫下的書面文件。
拆分部首和筆畫
《認保狀》的拆分部首是“言”和“保”,它們分别屬于聲旁和示旁。《認保狀》共有11畫。
來源
《認保狀》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起初是指民衆為表明對某種聲明或保證的認可而書寫的憑證。
繁體
《認保狀》的繁體字為「認保狀」。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字形經過演變,有時與現代寫法略有不同。古時候《認保狀》可能被寫成“認保狀”。
例句
1. 他寫了一份《認保狀》,承諾會按時完成工作。
2. 在法庭上,證人遞交了一份《認保狀》,作為對其證詞真實性的證明。
組詞
- 認可
- 保證
- 書面
- 文件
- 聲旁
- 示旁
近義詞
- 保證書
- 宣誓書
- 承諾書
反義詞
- 否認書
- 不保證書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