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帖敕的意思、帖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帖敕的解釋

由主政大臣在奏章上籤署意見,作為敕命批發,稱“帖敕”。《南齊書·江祏傳》:“ 祏 兄弟與 暄 及 始安王 遙光 、尚書令 徐孝嗣 、領軍 蕭坦之 六人,更日帖敕,時呼為‘六貴’。”《資治通鑒·齊東昏侯永元元年》:“更直内省,分日帖敕。” 胡三省 注:“帖敕者,於敕後聯紙書行,所謂畫敕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帖敕(tiē chì)是古代文書制度中的專用術語,指經過皇帝批準後由中書省直接籤署發布的敕令文書。該詞由“帖”與“敕”複合構成:“帖”本義指書寫着簡短命令的文書,“敕”特指帝王诏令。《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由宰相直接籤署下達的诏令”,表明其程式上不需經過門下省審核的特殊性質。

從制度沿革看,帖敕最早見于唐代,《舊唐書·職官志》記載中書舍人“署敕而已,謂之‘熟狀’,若事涉重大,則留白由禦書,謂之‘帖敕’”。宋代《事物紀原》引《通典》稱“唐制,敕旨皆中書門下署而後行,惟緊急文書得帖敕”,說明其適用于緊急政務的特殊文書形式。

該制度在行政運作中具有雙重特征:一方面體現皇權對常規程式的突破,如《資治通鑒》注“不降敕書,徑以帖牒行之”;另一方面受官僚體制制約,據《唐會要》載開元二十三年诏令,明确規定帖敕僅限“授六品以下官”等非重大事務,重大決策仍需三省聯署。

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3版)
  2. 中國古代職官大辭典
  3. 唐六典校注
  4. 資治通鑒考異

網絡擴展解釋

“帖敕”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曆史語境中有不同解釋,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兩種:

一、基本含義

  1. 字面解釋:指将皇帝的敕令或官方文書張貼于公共場所(如城門、官署),以公告形式告知民衆。這一行為源于古代信息傳遞方式,用于确保政令通達。

二、曆史行政術語

  1. 行政流程:指主政大臣在奏章上籤署意見,再由皇帝批發敕命。此流程被稱為“帖敕”,屬于古代中央集權制度下的政務處理方式。
    • 具體操作:大臣在奏章後附紙書寫意見(即“畫敕”),作為敕命執行的依據,如《南齊書·江祏傳》記載六位重臣“更日帖敕”的實例。
  2. 權力象征:反映特定時期權臣代行部分皇權的現象。例如南朝齊東昏侯時期,“六貴”通過輪流籤署敕命掌控朝政,成為特殊曆史背景下的政治形态。

三、延伸意義

“帖敕”既指具體行政流程(大臣籤署敕命),也包含公告行為的字面含義,需結合具體文獻語境區分。其曆史演變體現了古代中國皇權與相權關系的複雜性。

别人正在浏覽...

愛翫暴戾殡穸猜嫉單于澄肅持書齒育垂弧春明撺瞞答白定錢頓用阨隘蜂脂負轭扶同崗地彀弽橫眉立目回飈寄人籬下極笑峻劑賃舂陵殿利他主義流量履任慢慢悠悠墨迹未幹南瓜子鈕樞骈支偏執狂切免清淨寂滅清利親供青籸飯青芽啟右全程燃火入身三夫人騷話善才水盆貪陵譚燕媮息吐瀝微疾逶迂文詞緼縷詳斷消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