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帖敕的意思、帖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帖敕的解釋

由主政大臣在奏章上籤署意見,作為敕命批發,稱“帖敕”。《南齊書·江祏傳》:“ 祏 兄弟與 暄 及 始安王 遙光 、尚書令 徐孝嗣 、領軍 蕭坦之 六人,更日帖敕,時呼為‘六貴’。”《資治通鑒·齊東昏侯永元元年》:“更直内省,分日帖敕。” 胡三省 注:“帖敕者,於敕後聯紙書行,所謂畫敕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帖敕”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曆史語境中有不同解釋,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兩種:

一、基本含義

  1. 字面解釋:指将皇帝的敕令或官方文書張貼于公共場所(如城門、官署),以公告形式告知民衆。這一行為源于古代信息傳遞方式,用于确保政令通達。

二、曆史行政術語

  1. 行政流程:指主政大臣在奏章上籤署意見,再由皇帝批發敕命。此流程被稱為“帖敕”,屬于古代中央集權制度下的政務處理方式。
    • 具體操作:大臣在奏章後附紙書寫意見(即“畫敕”),作為敕命執行的依據,如《南齊書·江祏傳》記載六位重臣“更日帖敕”的實例。
  2. 權力象征:反映特定時期權臣代行部分皇權的現象。例如南朝齊東昏侯時期,“六貴”通過輪流籤署敕命掌控朝政,成為特殊曆史背景下的政治形态。

三、延伸意義

“帖敕”既指具體行政流程(大臣籤署敕命),也包含公告行為的字面含義,需結合具體文獻語境區分。其曆史演變體現了古代中國皇權與相權關系的複雜性。

網絡擴展解釋二

帖敕的意思

帖敕(tiē chì)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奉受上級命令,執行公文”的意思。通常用來形容官員按照上級的指示寫下奏折、公文等事情。

拆分部首和筆畫

帖敕的部首是左邊的"⺮",屬于"竹"部。帖敕一共由12個筆畫構成。

來源和繁體

帖敕的字形源于秦朝的戰國時期的古字,當時表示執筆寫下命令的形象。在繁體中,帖敕的寫法是“帖勅”。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帖敕的寫法并不完全相同。楷書中的帖敕使用的是現代寫法,但在隸書和篆書中,帖敕的字形會有所差異。

例句

1. 官員們應該按時帖敕,積極履行職責。

2. 聽說大明皇帝親自帖敕,讓我們為此感到榮幸。

組詞

帖字部分可組成:貼士、貼紙、信封等詞語。敕字部分可組成:敕令、法敕、禦敕等詞語。

近義詞

奉命、遵從、接受、服從。

反義詞

違抗、不從、抗命、不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