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清淨寂滅的意思、清淨寂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清淨寂滅的解釋

指道教的清淨無為與佛家的涅盤寂滅之說。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清淨寂滅”是漢語中融合佛教哲學的核心概念,其内涵可從詞源與經典文獻兩方面闡釋。

詞義解析

  1. 清淨

    原指遠離惡行、煩惱與染污的精神狀态,後成為佛教術語,強調通過戒定慧消除雜念。如《阿含經》雲“離惡行之過失,離煩惱之垢染,名為清淨”,體現對身心純粹的追求。

  2. 寂滅

    梵語“涅槃”的意譯,指超越生死輪回的終極境界。《大智度論》釋為“涅槃名為滅,諸煩惱火滅”,描述熄滅貪嗔癡後的絕對安甯。

哲學意涵

該詞組合後特指大乘佛教的終極解脫狀态,《六祖壇經》中以“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揭示其核心——破除我法二執,證悟諸法空性。此境界在《成唯識論》中被表述為“由斷礙解之惑,證得二空真如”,強調智慧圓滿與煩惱永盡的雙重成就。

文化溯源

該詞定型過程可見于唐代禅宗文獻,宋代《景德傳燈錄》多次使用該語彙描述開悟者心境,明清時期逐漸融入漢語成語系統,成為儒釋道三教共用的修養術語。

(經典來源:《佛學大辭典》釋“清淨”條、《中華佛教百科全書》涅槃章節、《禅宗詞典》公案語錄)

網絡擴展解釋

“清淨寂滅”是一個融合道教與佛教思想的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歸納如下:

一、核心含義

指道教的“清淨無為”與佛家的“涅槃寂滅”兩種思想的結合。其中:

二、出處與語境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韓愈的《原道》:“今其法曰:必棄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養之道,以求其所謂清淨寂滅者。”。韓愈在此文中批評了佛道兩家對社會倫理的消極影響,認為二者追求的境界違背了儒家倫理綱常。

三、語言特征

四、延伸理解

該詞反映了中國古代思想史上儒釋道三教的碰撞。韓愈作為儒家代表,借批判“清淨寂滅”強調積極入世的價值觀,而這一概念本身則體現了佛道思想在追求精神超越上的共通性。


如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文本中的用法,可參考韓愈《原道》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安全系數白首為郎比肩系踵參股讒夫抄録赤囊酬償春錦道家蓬萊山盜祿墱道短铳反應式妃子狗氣殺挂履廣貨寡味果足孩笑撼撞嘿觀黑裘蕙纕活字版嘉币甲兵囏危桀傲不馴傑表金華将軍軍符良直栗喇蠻睫螳輪秘箓命籠募化南柯夢南隆内藏嘔呀普耳傾構窮追猛打棋聲權奇肉趼瑞曆山妻刹住盛秋世口識習逃婚統鋪崴泥消費小司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