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祿稟 ”。
祿廪是中國古代文獻中常見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官員的俸祿與糧食供給。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該詞由“祿”與“廪”二字複合構成:“祿”本義為君主賞賜的谷物,《說文解字》釋作「祿,福也,從示錄聲」,後特指官吏薪俸;“廪”原指儲存谷物的倉廪,《周禮·地官》載「廪人掌九穀之數」,後引申為官方發放的糧食補貼。
在具體使用中,該詞常見于史書與政論典籍。如《新唐書·食貨志》載「祿廪之制,視品秩為差」,表明唐代官員俸祿按品級發放的制度。宋代朱熹在《朱子語類》中論及「祿廪所以養廉」,揭示古代通過俸祿制度維系官吏廉潔的政治理念。
從語義演變看,《古代漢語辭典》指出該詞在明清時期逐漸被「俸祿」替代,但仍在奏章、契約等正式文書中保留使用。現代漢語中雖已不作為常用詞彙,但仍是研究古代職官制度的重要術語。
“祿廪”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官員的俸祿待遇。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指古代官員的薪俸和糧食供給非常優厚,生活富足的狀态。該詞由“祿”(官吏俸祿)和“廪”(糧倉/糧食供應)兩個部分構成,強調官員在物質待遇上的雙重保障。
單字釋義
組合含義
二字組合後特指官員既享有貨币俸祿,又獲得實物糧食補貼的待遇體系,體現了古代官僚制度的物質保障特點。
不同來源對該詞的注音存在分歧:
該詞反映了中國古代“俸祿養廉”的政治理念,通過豐厚的物質待遇維持官僚體系運轉,與《孟子》中“廪人繼粟”的治國思想一脈相承。
阿米巴痢疾寶繪裱畫鋪表語兵費采擿持擇楮雞純一不雜颠倒乾坤東垆二類犯治棼迷佛乘故祀核能荒廢繪卷火急火燎降飲嬌娜腳丫基本法靜亂景柱金口禦言刻桷窠役艛船鹿辇蔓草荒煙梅花引篾索彌合謬法泥汪佩帶皮包前數青河戰欽賢瓊翰散澹舍止時龍獸災疏籁損剝螳螂拒轍天柄天瘡渟滀彤管妥籌五釜鮮凈先請遐潛斜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