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給戰馬披甲。《左傳·成公二年》:“餘姑翦滅此而朝食,不介馬而馳之。” 杜預 注:“介,甲也。”《續資治通鑒·宋仁宗慶曆二年》:“因令諸族置烽火,有急則舉燧,介馬以待。” 明 包捷 《過通濟門》詩:“金城介馬棄東遊,軹道亭連故國秋。”
(2).謂馳騁。 錢基博 《無錫光複志·軍政篇》:“萬有一不幸復蹉跌,北軍益得席其戰勝之威,長驅而東,介馬 吳 越 ,禍誠不可言。”
(3).披甲的戰馬。 南朝 梁 沉約 《飲馬長城窟》詩:“介馬渡龍堆,塗縈馬屢廻。” 宋 蘇洵 《送石昌言使北引》:“聞介馬數萬騎馳過。” 清 方文 《贈楊總戎》詩:“介馬東馳 京峴山 ,朱旗北鬥 閃江關 。”
“介馬”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三種主要解釋,綜合多個權威來源(如、、)可歸納為:
給戰馬披甲
這是最核心的原始含義,出自《左傳·成公二年》:“不介馬而馳之。”杜預注:“介,甲也。”指為戰馬裝備铠甲以增強防禦,是古代戰争中的重要軍事準備動作。
指代馳騁或快速行進
由披甲戰馬沖鋒的意象引申而來,如錢基博《無錫光複志》中“介馬吳越”即形容軍隊快速行進的狀态()。
披甲的戰馬(名詞)
如宋代蘇洵《送石昌言引》提到“介馬數萬騎馳過”,此處“介馬”直接指代披甲的戰馬()。
注意:部分網頁(如)提到“介馬”作為成語表示“人際關系疏遠”,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用,需結合具體語境謹慎判斷。
例句參考:
介馬(jìe mǎ)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介(jiè)和馬(mǎ)。
介馬的部首是馬。拆分部首之後,介的部首是人,馬的部首是馬。介的筆畫數為4劃,馬的筆畫數為10劃。
介馬這個詞的來源可能較為複雜,目前沒有确鑿的資料。但根據現有的研究,介馬可能是古代對于外來馬匹入侵的表示。介在古代表示界線,馬則代指馬匹。結合在一起,表示将馬匹引入或跨越某種界限。
由于繁簡字體的不同,介馬的繁體寫法為「介馬」。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介馬的部分字畫可能會略有不同。例如,介可能會寫作毛、戈或世,馬可能會寫作馬或䒑。
1. 美麗的介馬在場上翩翩起舞。
2. 這個地方是乘介馬進入的。
介馬可以與其他字詞組合形成新的詞語,例如:介電、介質、介紹等。
介馬的近義詞可以根據具體語境而定,通常與馬有關的詞語,如馬匹、馬兒等。
介馬的反義詞可能沒有一個确切的對應詞,因為介馬表示的是引入或跨越界限的概念,而沒有引入或跨越界限的條件則沒有相應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