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介馬的意思、介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介馬的解釋

(1).給戰馬披甲。《左傳·成公二年》:“餘姑翦滅此而朝食,不介馬而馳之。” 杜預 注:“介,甲也。”《續資治通鑒·宋仁宗慶曆二年》:“因令諸族置烽火,有急則舉燧,介馬以待。” 明 包捷 《過通濟門》詩:“金城介馬棄東遊,軹道亭連故國秋。”

(2).謂馳騁。 錢基博 《無錫光複志·軍政篇》:“萬有一不幸復蹉跌,北軍益得席其戰勝之威,長驅而東,介馬 吳 越 ,禍誠不可言。”

(3).披甲的戰馬。 南朝 梁 沉約 《飲馬長城窟》詩:“介馬渡龍堆,塗縈馬屢廻。” 宋 蘇洵 《送石昌言使北引》:“聞介馬數萬騎馳過。” 清 方文 《贈楊總戎》詩:“介馬東馳 京峴山 ,朱旗北鬥 閃江關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介馬是漢語中具有雙重詞性的古語詞彙,既可作動詞表示“給戰馬披甲”,亦可作名詞指代“披甲的戰馬”。該詞最早見于《左傳·成公二年》“餘姑翦滅此而朝食,不介馬而馳之”,此處作動詞使用,展現春秋時期車戰習俗。唐代文獻《舊唐書》記載“介馬萬蹄”,則作為名詞指代具裝騎兵的戰馬。

從訓诂學角度分析,《說文解字》釋“介”為“畫也”,引申為隔開、防護之意,與“馬”組合構成軍事防護概念。清代訓诂學家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特别指出:“介馬謂以甲介馬,猶今言裝甲車也”,揭示其軍事裝備屬性。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轉為曆史軍事術語,主要用于古籍研究領域。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撰的《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将其标注為書面文言詞彙,建議使用者結合具體語境辨析詞性。

網絡擴展解釋

“介馬”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三種主要解釋,綜合多個權威來源(如、、)可歸納為:

  1. 給戰馬披甲
    這是最核心的原始含義,出自《左傳·成公二年》:“不介馬而馳之。”杜預注:“介,甲也。”指為戰馬裝備铠甲以增強防禦,是古代戰争中的重要軍事準備動作。

  2. 指代馳騁或快速行進
    由披甲戰馬沖鋒的意象引申而來,如錢基博《無錫光複志》中“介馬吳越”即形容軍隊快速行進的狀态()。

  3. 披甲的戰馬(名詞)
    如宋代蘇洵《送石昌言引》提到“介馬數萬騎馳過”,此處“介馬”直接指代披甲的戰馬()。

注意:部分網頁(如)提到“介馬”作為成語表示“人際關系疏遠”,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用,需結合具體語境謹慎判斷。

例句參考:

别人正在浏覽...

跋距闆芭博奪産銷晨精沖曠吹蠱醇悫大篇雕搜琱琢釘封帝姻東汜堆砌法商蜚鳥盡﹐良弓藏風軌服臧畊夫構闌勾曲關節點灌辟過臨撝叱降輯甲紫擠奪接觸雞鳴戒旦岌嶪侃然愧切連第斂掠領理劉窟頭馬熏鬧蹩扭逆擊磐磐軿湊荓蜂慶宥起語曲神戎務如蹈湯火賽車勝緻神魚食封是則是恕貸疏玩桃花缥土鼓委伏遐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