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狀态,狀貌。 宋 蘇轼 《答上官長官書》之二:“所居臨 大江 ,望 武昌 諸山如咫尺,時復葉舟縱遊其間,風雨雲月,陰晴蚤暮,态狀千萬,恨無一語略寫其彷彿耳。”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俠女》:“彼舉止态狀,無禮於妾頻矣。”
"态狀"是漢語中一個兼具古漢語殘留與方言特征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事物呈現的形态或情狀。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态"字本義為"姿态、形态"(來源: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電子版),"狀"字則強調"事物呈現的具體樣貌"(來源:中華書局《古代漢語詞典》修訂本)。二字結合後,在明清文獻中常見其表示"物體形态特征"的用法,如《閱微草堂筆記》載"石壁态狀奇崛"即指岩石形态奇異。
現代漢語語境中,該詞主要保留在植物學與地質學領域術語中,例如《中國植物志》使用"葉态狀披針形"描述葉片形态特征(來源: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官網)。在方言應用中,據《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記載,晉語區仍保留"态狀"表示事物外觀特征的用法,如"這布料态狀挺括"(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方言》季刊數據庫)。
從構詞法角度分析,該詞屬于同義複合構詞模式,通過"态"與"狀"的語義疊加強化表意功能,符合《漢語構詞法研究》中關于"并列式雙音化"的演變規律(來源: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漢語構詞法研究》第三章)。需要特别說明的是,在《現代漢語常用詞表》中該詞未被收錄,建議在正式書面語中使用"形态特征"等替代表述。
“态狀”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理解:
“态狀”指狀态、狀貌,多用于描述事物的外在形态或内在情态。例如:
該詞常見于宋、清文獻,具有以下特點:
“态狀”與“狀态”(zhuàng tài)存在關聯但用法不同:
建議需要查閱古籍或研究文言文時重點關注該詞,日常使用可優先選擇“狀态”等現代詞彙。
暗藏殺機白商素節賓朋迎門晨興充暢出迎詞慚大饽饽點正釣溪對抗性矛盾煩煎風塵外物幹老子甘棠之惠古終壞土灰蝶胡裡胡塗缣囊椒香迦葉積猾疾疾齎具金貝金珥驚麏給事郎居居抗殿抗棱蠟扡吏術俚俗流露吏議鹵簿眄望聶聶飄花聘求葡桃跷毬曲匝仁瑞日至三師聖朝詩柄瘦缺廋伏檀越踏田器天望提包畏偪詳殚蕭辰戲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