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蝦蟆陵的意思、蝦蟆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蝦蟆陵的解釋

[Hamaling mountain] 在長安城東南,曲江附近,是唐代有名的遊樂地區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 白居易《琵琶行》

詳細解釋

亦作“ 蝦蟇陵 ”。古地名。在 陝西省 長安縣 南。 漢 董仲舒 葬于此。 唐 時為歌樓酒館集中地。 唐 白居易 《琵琶行》:“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 蝦蟇陵 下住。” 清 徐蘭 《赤陵姐琵琶歌》:“宛似 蝦蟆陵 下人, 潯陽江 上傷潦倒。”參閱 清 顧炎武 《日知錄·上下通稱》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蝦蟆陵是唐代長安城著名地名,今多寫作“蛤蟆陵”,其名稱來源與文化内涵如下:

一、詞源釋義

“蝦蟆陵”屬古漢語地名,音變自漢代“下馬陵”。據清代徐松《唐兩京城坊考》載,此地為西漢大儒董仲舒墓所在,漢武帝經此曾下馬緻敬,故得名“下馬陵”。唐代因關中方言“下”(xià)與“蝦”(há)音近,民間漸訛傳為“蝦蟆陵”,見于白居易《琵琶行》“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

二、地理定位

其位置在唐長安城常樂坊内(今西安市碑林區交通大學周邊)。《長安志》卷九載:“常樂坊,坊内街之東有大冢,俗呼為蝦蟆陵”,印證其作為城東繁華區的曆史地位,多居歌舞伎聚居。

三、文化意象

因白居易詩作的文學影響,“蝦蟆陵”成為唐代教坊文化的象征符號,承載三層文化意涵:

  1. 市井繁華:毗鄰曲江池與東市,屬娛樂業集中地;
  2. 身世隱喻:《琵琶行》中琵琶女自稱“蝦蟆陵”住戶,暗喻其從藝經曆;
  3. 語言變遷:體現漢語地名在口語傳播中的音變規律(如“下馬→蝦蟆”)。

四、現代遺存

今西安和平門内仍存“下馬陵”地名(東起和平門,西至文昌門),存有清代陝西巡撫畢沅所立“漢董仲舒墓”碑,2003年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其名稱演變過程被收入《漢語大詞典》“蝦蟆陵”詞條,作為漢語語音演變的典型例證。


參考來源:

  1. 中華書局《白居易集箋校》(2008)卷十二《琵琶行》箋注
  2. 辛德勇《隋唐兩京叢考》(1991)第三章《長安坊裡考》
  3. 周振鶴《中國曆史文化地名通典》(2017)“蝦蟆陵”詞條
  4. 西安市文物局《西安文物志》(2005)第三章“古墓葬”

網絡擴展解釋

蝦蟆陵(há má líng)是唐代長安城東南的一處著名地名,其詳細解釋如下:


1.地理位置與名稱由來

蝦蟆陵位于唐代長安城東南部,曲江池附近,具體位置在今陝西省西安市鹹甯縣(現屬西安市區範圍),西安交通大學校園内。該地原為漢代大儒董仲舒的墓地,因古代官員途經此地需下馬以示敬意,故又名“下馬陵”。後因語音演變,“下馬陵”在民間逐漸訛傳為“蝦蟆陵”。


2.曆史背景與文化意義


3.讀音與常見誤解


4. 現代遺存與考證

今西安交通大學校園内仍存“下馬陵”遺址,部分學者認為其與蝦蟆陵為同一地名的不同時期稱謂,可通過考古與文獻互證進一步研究。


蝦蟆陵是兼具曆史、文化和文學意義的地名,需結合漢代儒學背景與唐代市井文化綜合理解。如需更詳細考據,可參考《日知錄》等古籍(如提及的顧炎武考證)。

别人正在浏覽...

白拂榜樣貝丘補濟禅道稱量尺幅寸缣踟蛛黜遣從迹萃取地窰逗樂兒都麗對席碓嘴蠹木耳廓鳳曲斧破斨缺幹罰搆怨嘩喇湱湱莢蒾見賜奸路簡慢皎潔郊畛羁愁金椀罥罣鐝頭浚洌令氣臨篇眉妩面面相看腦袋凝澌劈着潑悍普徧裙布人情物理啬禍殺雞駭猴生獰聲香十樣錦首禾屬令書笥宋無忌通關突破性圍堰烏蠋鮮眉亮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