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視聽。謂耳目所及。 南朝 梁 何遜 《登石頭城》詩:“眺聽窮耳目,遠近備幽悉。” 唐 孟郊 《汝州南潭陪陸中丞公宴》詩:“耳目極眺聽,潺湲與嶔岑。”
眺聽是漢語複合詞,由“眺”與“聽”兩個動詞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遠望與聆聽的結合,強調通過視覺和聽覺同時感知遠方信息的行為或狀态。以下從詞典學角度分層解析:
本義為遠望,《說文解字》釋為“目極視也”,引申為登高望遠。如《玉篇·目部》:“眺,望也。”
本義為以耳感知聲音,《說文解字》釋為“聆也”,後擴展為察知、審辨之意。
“眺聽”屬并列結構,融合空間感知(眺)與聲音感知(聽),體現古人觀察世界的多維視角。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定義:“遠望并聆聽。形容關注遠方動靜。”
例證引謝莊《月賦》:“臨風歎兮将焉歇,川路長兮不可越……沉吟齊章,殷勤陳篇。抽毫進牍,以命仲宣。仲宣跪而稱曰:臣東鄙幽介,長自丘樊……昧道懵學,孤奉明恩。臣聞沉潛既義,高明既經,日以陽德,月以陰靈……擅扶光于東沼,嗣若英于西冥。引玄兔于帝台,集素娥于後庭……升清質之悠悠,降澄輝之藹藹……列宿掩缛,長河韬映……柔祇雪凝,圓靈水鏡……連觀霜缟,周除冰淨。君王乃厭晨歡,樂宵宴;收妙舞,弛清縣;去燭房,即月殿;芳酒登,鳴琴薦。若乃涼夜自凄,風篁成韻。親懿莫從,羇孤遞進。聆臯禽之夕聞,聽朔管之秋引……歌響未終,餘景就畢;滿堂變容,回遑如失。又稱歌曰:月既沒兮露欲晞,歲方晏兮無與歸;佳期可以還,微霜沾人衣!陳王曰:善。乃命執事,獻壽羞璧。敬佩玉音,複之無斁。”
(注:文中“眺聽”雖未直接出現,但“聆臯禽”“聽朔管”與遠望意象結合,體現語境關聯。)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釋義:“遠望谛聽,指密切關注動态。”
古籍中多用于描述戰場觀察,如《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将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怃然有懼色。”此處“望”即含“眺聽”之意,強調視聽綜合判斷敵情。
文人借“眺聽”抒懷,如王勃《滕王閣序》:“披繡闼,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纡其駭矚……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融合視覺開闊(眺)與聽覺意境(聽)。
《文心雕龍·神思》雲:“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裡。”暗合“眺聽”超越時空的認知方式。
“沉吟齊章,殷勤陳篇”後,通過月夜景象描寫,隱含君主“眺聽”天地以悟哲理的場景(參見中華書局點校本卷十三)。
“援因說隗嚣将帥有土崩之勢,兵進有必破之狀。又于帝前聚米為山谷,指畫形勢……帝曰:‘虜在吾目中矣。’”此“指畫形勢”即“眺聽”戰術化運用。
參考文獻
“眺聽”是一個漢語詞語,由“眺”(遠望)和“聽”(傾聽)組合而成,主要包含以下含義:
基本釋義
指耳目所及的視聽感受,即通過觀察和傾聽來感知周圍環境。例如南朝詩人何遜在《登石頭城》中寫道:“眺聽窮耳目,遠近備幽悉”,形容登高時極盡目力與聽力,感受遠近的幽微細節。
引申含義
部分解釋認為,“眺聽”不僅指感官體驗,還可引申為在觀察事物表象的同時,關注其背後的深層意義或聲音。這種用法強調對事物的全面感知與思考。
文學出處
該詞多見于古詩文,如唐代孟郊的《汝州南潭陪陸中丞公宴》中“耳目極眺聽,潺湲與嶔岑”,通過描繪自然景象與聲音的結合,展現沉浸式的感官體驗。
用法特點
權威注釋對比
部分詞典(如漢典、查字典)側重其字面含義,而《韓非子·解老》的出處存疑,可能為誤引。更可靠的文獻依據仍以南北朝及唐代詩文為主。
晻忽阿婆面笆茅參商之虞草上霜長明燈丑異傳粉初令春榜從容自若瘯癳錯兵道傍之築鬥茶二尺半蜚刍挽粟戆大高喻根絆冠裳谷籴哈士奇和域化鈞回眸火繃繃火耕水耨艱楚解土潔譽急留骨碌井疆金政钜寶絕門堪忍立命理曲磨濡模山範水鳥羅攀扯匹然遷雄清惠輕裝簡從群口铄金軟舁三尹聲問赦恕歲寒知松柏筍蒂速災泰勒田稼尪卒銷距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