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買入谷物。《漢書·貨殖傳·巴******清》:“屠牛羊彘幹皮,穀糴千鐘。” 顔師古 注:“謂常糴取而居之。”
“谷籴”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以下信息綜合解釋:
“谷籴”讀作gǔ dí,意為買入谷物。其中:
該詞最早見于《漢書·貨殖傳》中“屠牛羊彘幹皮,谷籴千鐘”的記載,指商人通過買賣谷物積累財富。顔師古注解說“謂常籴取而居之”,即長期收購并囤積糧食。
與“谷籴”相對的詞是“谷粜”(gǔ tiào),意為賣出谷物。兩者體現了古代糧食貿易的兩種核心行為,如戰國時期李悝提出的“平籴平粜”理論,即通過國家調控糧食買賣平衡市場。
雖然“谷籴”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但其核心概念仍體現在糧食儲備、價格調控等政策中,例如國家在豐收時收購糧食(類似“籴”),災荒時投放儲備糧(類似“粜”)。
“谷籴”反映了古代經濟活動中糧食流通的重要性,其構詞方式(動詞+對象)與“粜”形成鮮明對比,是研究古代農業經濟與漢字文化的典型例證。
谷籴是指對谷物進行清理、篩選、挑選的過程。通常用來表示谷物的加工過程,也可以用作表達人們對于糧食提取其中的優質部分的行為。
谷籴的部首是穰(禾字旁),它是由禾字頭部的“禾”字和穴組成的。谷籴共有18個筆畫。
“谷籴”一詞早在《說文解字》中已經出現。起初,“谷籴”分開作為谷和籴兩個字,後來合并為一個詞,并且逐漸固定下來。
谷籴的繁體字是「穀糵」。
在古代,谷籴的寫法有所變化。早期的寫法是「谷麥」,隨着時間的推移,「麥」字被「籴」所取代,逐漸發展成現在的寫法。
1. 農民在秋天收獲後,會對谷物進行谷籴,以除去雜質。
2. 在古代,質量上乘的糧食是經過精細的谷籴工序之後得到的。
谷籴沒有常見的組詞,因為它通常獨立作為一個詞出現。
1. 谷物清理
2. 谷物篩選
3. 谷物提取
谷籴的反義詞是「谷物混雜」,表示谷物中存在有不純的、雜亂的情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