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视听。谓耳目所及。 南朝 梁 何逊 《登石头城》诗:“眺听穷耳目,远近备幽悉。” 唐 孟郊 《汝州南潭陪陆中丞公宴》诗:“耳目极眺听,潺湲与嶔岑。”
眺听是汉语复合词,由“眺”与“听”两个动词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远望与聆听的结合,强调通过视觉和听觉同时感知远方信息的行为或状态。以下从词典学角度分层解析:
本义为远望,《说文解字》释为“目极视也”,引申为登高望远。如《玉篇·目部》:“眺,望也。”
本义为以耳感知声音,《说文解字》释为“聆也”,后扩展为察知、审辨之意。
“眺听”属并列结构,融合空间感知(眺)与声音感知(听),体现古人观察世界的多维视角。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定义:“远望并聆听。形容关注远方动静。”
例证引谢庄《月赋》:“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沉吟齐章,殷勤陈篇。抽毫进牍,以命仲宣。仲宣跪而称曰:臣东鄙幽介,长自丘樊……昧道懵学,孤奉明恩。臣闻沉潜既义,高明既经,日以阳德,月以阴灵……擅扶光于东沼,嗣若英于西冥。引玄兔于帝台,集素娥于后庭……升清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列宿掩缛,长河韬映……柔祇雪凝,圆灵水镜……连观霜缟,周除冰净。君王乃厌晨欢,乐宵宴;收妙舞,弛清县;去烛房,即月殿;芳酒登,鸣琴荐。若乃凉夜自凄,风篁成韵。亲懿莫从,羇孤递进。聆皋禽之夕闻,听朔管之秋引……歌响未终,余景就毕;满堂变容,回遑如失。又称歌曰:月既没兮露欲晞,岁方晏兮无与归;佳期可以还,微霜沾人衣!陈王曰:善。乃命执事,献寿羞璧。敬佩玉音,复之无斁。”
(注:文中“眺听”虽未直接出现,但“聆皋禽”“听朔管”与远望意象结合,体现语境关联。)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释义:“远望谛听,指密切关注动态。”
古籍中多用于描述战场观察,如《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怃然有惧色。”此处“望”即含“眺听”之意,强调视听综合判断敌情。
文人借“眺听”抒怀,如王勃《滕王阁序》:“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融合视觉开阔(眺)与听觉意境(听)。
《文心雕龙·神思》云:“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暗合“眺听”超越时空的认知方式。
“沉吟齐章,殷勤陈篇”后,通过月夜景象描写,隐含君主“眺听”天地以悟哲理的场景(参见中华书局点校本卷十三)。
“援因说隗嚣将帅有土崩之势,兵进有必破之状。又于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帝曰:‘虏在吾目中矣。’”此“指画形势”即“眺听”战术化运用。
参考文献
“眺听”是一个汉语词语,由“眺”(远望)和“听”(倾听)组合而成,主要包含以下含义:
基本释义
指耳目所及的视听感受,即通过观察和倾听来感知周围环境。例如南朝诗人何逊在《登石头城》中写道:“眺听穷耳目,远近备幽悉”,形容登高时极尽目力与听力,感受远近的幽微细节。
引申含义
部分解释认为,“眺听”不仅指感官体验,还可引申为在观察事物表象的同时,关注其背后的深层意义或声音。这种用法强调对事物的全面感知与思考。
文学出处
该词多见于古诗文,如唐代孟郊的《汝州南潭陪陆中丞公宴》中“耳目极眺听,潺湲与嶔岑”,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声音的结合,展现沉浸式的感官体验。
用法特点
权威注释对比
部分词典(如汉典、查字典)侧重其字面含义,而《韩非子·解老》的出处存疑,可能为误引。更可靠的文献依据仍以南北朝及唐代诗文为主。
八境倍道而进北京医科大学财薮钗裙産穑赤盏愁黛稻草人电击钉锤斗嚣多文为富饭前繁务釜中之鱼高压线轧朋友隔断狗盗棍类国常合纵连横鸿归胡揪燋烛极功继好寖顿句号揽笔量放礼容艛船蛮强门无杂宾镊撏跑敌情辟尘阡塍契父畦迳骑龙弄凤穷途之哭取证仁丹日彩社饭声风木身骨受污殊物死声啕气畋犬土矾土脉兔死狗烹望诸君万灵销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