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跳索的意思、跳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跳索的解釋

即走索。雜技之一種。 宋 吳自牧 《夢粱錄·宰執親王南班百官入内上壽賜宴》:“百戲呈拽,乃上竿、跳索、倒立、折腰、弄碗、踢磐瓶、筋鬥之類。”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六月二十四日神保》:“自早呈拽百戲,如上竿、趯弄、跳索、相撲、鼓闆小唱、鬭雞。”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跳索”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曆史文獻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含義,需結合上下文理解:

  1. 雜技表演形式(走索)
    指古代雜技中的走索技藝,類似于現代的走鋼絲。表演者在懸空的繩索上行走、跳躍或完成倒立等動作。該用法在宋代文獻中多次出現,如《東京夢華錄》記載百戲表演包括“上竿、趯弄、跳索、相撲”,《夢粱錄》也提到“跳索”與折腰、筋鬥等并列。

  2. 跳繩活動的古稱
    據民俗研究,“跳索”在宋代是跳繩遊戲的名稱,唐代稱“透索”,明清時期逐漸演變為“跳百索”“繩飛”等,清末後統稱“跳繩”。這種活動不僅是民間娛樂,還被用于節慶競賽,且具有強身健體的作用。

辨析與補充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東京夢華錄》《夢粱錄》等宋代史料原文,或民俗類權威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跳索

跳索(tiàosuǒ)是一個漢語詞語,包括兩個字:跳和索。

跳(tiào)是一個動詞,表示人或物體離開地面或其他物體,經過空中的過程,再次着地。它的拆分部首為足(zú)和兆(zhào),共有7個筆畫。跳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兆”,它的繁體字形為「跳」。

索(suǒ)是一個名詞,表示用于捆綁、束縛或搜索的繩索。它的拆分部首為纟(sī)和口(kǒu),共有10個筆畫。在古時候,漢字寫法有所變化,索字的繁體字形是「索」。

以下是一些關于跳索的例句:

  1. 孩子們在操場上跳繩,形成了一個又一個的跳索隊伍。
  2. 雜技演員表演了一段驚險的跳索動作,引來了觀衆們的喝彩。
  3. 警察使用索來綁紮犯罪嫌疑人,确保他們不會逃脫。

以下是一些與跳索相關的組詞:

以下是一些與跳索相關的近義詞:

以下是一些與跳索相關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