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条书写。《后汉书·章帝纪》:“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息事寧人,敬奉天气。” 李贤 注:“条,事条也。”
“条书”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分条书写,多用于文献或文书记录。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条书”指将内容按条目逐条书写的形式,常见于古代法律条文、公文或需要清晰分类的文本中。例如《后汉书·章帝纪》提到“吏人条书相告”,即要求官吏以分条方式呈报事务。
该词最早见于《后汉书》,汉章帝曾下诏:“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李贤注:“条,事条也。”说明“条书”与“事条”(具体事项条目)直接相关,强调分条陈述的规范性。
古代诗词中也有使用,如清代黄遵宪的“西条书记考文篇”,这里的“条书”可能指分条记录或整理文献。
“条书”强调条理清晰的书写方式,古代多用于官方文书,现代可扩展至法律条款等场景。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原文或诗词引用,可参考《后汉书》及查字典等来源。
《条书》是一个汉字词组,意思是一本记录或归档条目的书籍。它通常用于形容包含大量短小的记录或条目的文献。
《条书》的部首是“⺧”(丝字旁),在《康熙字典》中属于“缶部”(fǒu bù),表示与容器有关的字。它的总笔画数为22画。
《条书》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献记录方式。在古代,人们通常使用细长而分割成条状的竹简、木牍等材料来记录重要信息。这些条状的记录被称为“条目”或“条文”,而保存这些记录的书籍就被称为《条书》。
《条书》的繁体字为「條書」。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以《条书》为例,古时的写法为「條書」,其中的「條」字的第二个部分“盾”被写成了「書」,与现代的写法有所差异。
1. 他在桌上整理着一本厚厚的《条书》。
2. 这个档案室里保存着大量的《条书》。
1. 条目:指记录在书籍或文献中的独立项。
2. 图书:指记录知识和信息的书籍。
3. 目录:指书籍、文献或文件的目次或索引。
近义词:记录、文献、资料
反义词:空白、无记载
白壳綳吊考讯卞庄子刺虎蚕绵襜襜陈姥姥出班点绣女地上栋朽榱崩冬泳椟食耳诵繁乱分背福无双至干电池竿头日上鬼箓龟蛇郭郎子槐蚕黄骢曲黄家忽荒蹇谔匪躬降格葪柏接翅酒滓积帙坎井来俊敛翠列排烈属理亏领有离上历室鸾舞论坛南词蒲鞭轻羁权轴入细升车十家香实验守辱赎徒悚动速忙堂子坦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提篮通玄真人玩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