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徒詩的意思、徒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徒詩的解釋

不入樂的詩。 宋 程大昌 《考古編·詩論一》:“若夫 邶 、 鄘 、 衞 、 王 、 鄭 、 齊 、 魏 、 唐 、 秦 、 陳 、 檜 、 曹 、 豳 ,此十三國者,諸皆可采,而聲不入樂,則直以徒詩著之本土。” 姚華 《論文後編·目錄中》:“蓋樂府與詩,本出一源,其别惟入樂與否之分耳。有聲可歌者,即四、五、七言詩亦可為樂府,否則長短雜言而不能入樂,猶徒詩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徒詩”指不入樂的詩,即不配樂演唱、僅用于文字吟誦的詩歌形式。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徒詩與入樂的“歌詩”相對,特指未被譜曲或脫離音樂獨立存在的詩歌。這一概念最早見于宋代程大昌的《考古編》,強調詩與樂分離的形态。

  2. 曆史背景
    詩歌發展經曆了三個階段:原始歌謠(群體創作、自然傳唱)→樂章(入樂的官方或儀式詩歌)→徒詩(個體創作的純文本詩歌)。徒詩的出現标志着詩歌脫離音樂束縛,成為獨立的文學體裁。

  3. 典型特征

    • 文本獨立性:無需依賴音樂表達,注重文字本身的節奏與意境,如《詩經》中部分未被配樂的篇章;
    • 文人創作:多為個體詩人有意識地雕琢語言而成,與民間歌謠的即興性質不同。
  4. 詞源解析
    “徒”在此取“空、僅”之義,強調詩歌僅以文字形式存在。例如《齊風·南山》等未被編入樂調的篇章即屬徒詩。

如需進一步了解徒詩與樂府、歌謠的區别,可參考()對詩歌史分野的論述。

網絡擴展解釋二

徒詩的意思

《徒詩》指的是沒有任何實際價值或者内涵的詩歌,純粹隻是為了應付任務或者填補篇幅而草率寫成的詩句。這類詩句通常沒有情感表達,也沒有深刻的思想内容。

拆分部首和筆畫

《徒詩》的偏旁部首為“彳”和“言”,偏旁部首“彳”表示“走”,而偏旁部首“言”則表示與言語、語言有關。在《徒詩》的拆分中,偏旁部首“彳”作為整個字的左部,偏旁部首“言”作為整個字的右部。

《徒詩》的筆畫數量為11畫。具體的書寫順序為:從上到下先畫橫,再畫豎,最後畫撇。這些筆畫按照特定的順序和方向完成書寫。

來源和繁體形式

《徒詩》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并且在現代漢語中仍然沿用。它是由兩個獨立的漢字組合而成,表示了一種特定的概念。

在繁體字中,《徒詩》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基本一緻,無明顯區别。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對于《徒詩》而言,古代的寫法中可能存在一些變化,比如寫法的形狀、筆畫的順序等。然而,這些變化并不影響字義的表達。

例句

1. 他的作品隻是一些徒詩,沒有任何思想深度。

2. 面對緊迫的截止日期,他隻能匆匆寫出一篇徒詩。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徒勞、徒步、詩人

近義詞:廢詩、敷衍、敷衍了事

反義詞:名篇、傑作、經典詩歌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