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憔悴黧黑。《醒世姻緣傳》第一回:“那 計氏 雖身體不甚長大,卻也不甚矮小,雖然相貌不甚軒昂,卻也不甚丑陋,顔色不甚瑩白,卻也不甚枯黧。”
“枯黧”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通過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釋義
指人面色憔悴且呈現黧黑(黑中帶黃)的狀态,常用于形容因疲憊、病弱或生活困頓導緻的黯淡膚色。
字詞拆解
文學用例
在《醒世姻緣傳》第一回中,作者用“不甚枯黧”形容計氏外貌,通過否定式表達(“不甚”)側面說明該詞具有明顯的負面色彩,暗示人物狀态不佳。
使用場景
該詞多出現于明清白話小說,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若需表達類似含義,可用“面黃肌瘦”“憔悴發黑”等更通俗的表述替代。
注意:由于該詞在現代語境中已罕見,建議結合具體古籍文獻理解其用法,避免生搬硬套。
《枯黧》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人或事物枯萎幹癟、衰老凋零的樣子。用于形容植物幹枯、人體衰老等情況。
《枯黧》的部首為木(mù),由兩個部首組成。它的拆分部首分别為木和黽。
《枯黧》的總筆畫數為8畫。
《枯黧》在古代出現在《左傳·僖公四年》中,後來成為了一個獨立的詞語。繁體字為「枯黧」,簡化為「枯黧」。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較為繁複,與現在的簡體字有所不同。古代對于《枯黧》的寫法為「枯黎」,其中「黎」的形态與現在的「黧」有所差異。
1. 這棵樹因為幹旱而枯黧了。
2. 老人臉上充滿了歲月的枯黧。
3. 他的聲音透出一種枯黧的無奈。
組詞:枯木、枯葉、黧黑。
近義詞:幹枯、凋零、衰老。
反義詞:鮮活、充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