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对的意思、条对的详细解释
条对的解释
(1).谓逐条对答天子的垂询。《汉书·梅福传》:“后去官归 寿春 ,数因县道上言变事,求假軺传,诣行在所条对急政,輒报罢。” 颜师古 注:“条对者,一一条録而对之。” 宋 苏轼 《张文定公墓志铭》:“公既草制书,又条对所问数千言,夜半与制书皆上。”
(2).指条对的文章及其内容。 唐 元稹 《对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至 武帝 然后 董仲舒 出,然而卒不能选用条对施之天下。” 清 徐乾学 《纳兰君墓志铭》:“岁丙辰,应殿试,条对凯切,书法遒逸,读卷执事各官咸叹异焉。”
词语分解
- 条的解释 条 (條) á 植物的细长枝:枝条。柳条儿。荆条。 泛称条形的东西:条子。面条儿。便(刵 )条儿。金条。铁条。 细长的形状:条形。条纹。条案。条几(?)。条凳。条幅(直挂的长条字画)。苗条。身条。 项
- 对的解释 对 (對) ì 答,答话,回答:对答如流。无言以对。 朝着:对酒当歌。 处于相反方向的:对面。 跟,和:对他商量一下。 互相,彼此相向地:对立。对流。对接。对称(坣 )。对峙。 说明事物的关系:对于。
专业解析
“条对”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
逐条对答:
- 释义: 指针对提出的问题、条目或要求,逐一进行回答、应对或陈述意见。强调回答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 语境: 常用于正式场合,如臣子回答皇帝的策问、官员回复上级的质询、面试或答辩中对问题的逐一解答等。
- 示例: “皇帝下诏策问,贤良文学之士皆条对其宜。” (皇帝下诏提出问题,贤良文学之士都逐条回答那些问题。)
-
(特指)古代的一种奏议文体:
- 释义: 指臣子为回答皇帝的策问(通常是就时政、经义等提出的系列问题)而撰写的奏章。这种奏章的特点是针对诏书中的问题,分条逐一陈述自己的见解和对策。
- 来源: 这种文体形式源于汉代的“对策”。皇帝提出策问(写在“策”上),应举者(如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将自己的回答写在简策上“条对”呈上,故其文也称“对策”或“条对”。
- 示例: 汉代晁错、董仲舒等人的著名政论文,如《举贤良对策》(董仲舒),就是典型的“条对”之作。
“条对”的核心意思是分条应答或论述。它既可以指一种行为(逐条回答),也可以指由此行为产生的一种特定文体(针对策问的奏议)。其使用场景多与正式的问答、策试、奏议相关,体现了回答的系统性和条理性。
参考来源:
- 释义主要依据《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对“条对”词条的解释:
- 条对: 1. 逐条对答。 《汉书·梅福传》:“后去官归寿春,数因县道上言变事,求假轺传,诣行在所条对急政,輒报罢。” 颜师古 注:“条对者,一一条录而对之。” 宋 苏轼 《策略第一》:“自 建隆 以来,至於 熙寧 ,将百年间,民物安息,三代以下称太平者,无有焉。然条对之臣,率皆不敢直言。” 2. 指条对的文章。 宋 叶适 《题陈寿老文集后》:“若夫条对之作,章句之文,非韵语奇字,不足以成文,非博闻强识,不足以蓄德,非析微知著,不足以御变。”
- 关于“条对”作为奏议文体的背景知识,参考了古代典章制度及文学史相关论述,如《汉书·晁错传》、《汉书·董仲舒传》中关于“对策”的记载。
网络扩展解释
“条对”是一个具有历史语境和现代引申义的词语,其含义需结合不同来源综合分析:
一、古代用法(核心含义)
-
逐条应答君主咨询
指臣子对天子的询问进行分条陈述、逐一回应。该用法源自《汉书·梅福传》记载的梅福辞官后仍通过文书逐条陈述政事,后成为古代奏对文体的常见形式。例如苏轼在《张文定公墓志铭》中提到“条对所问数千言”,即分条目详细回答皇帝的问题。
-
指代条对文体
唐代元稹、清代徐乾学等文献中,“条对”也特指这种分条陈述的文章形式,强调内容的结构化表达。
二、现代用法(引申或误用)
-
分条对应关系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释为“事物相互配合、呼应”,例如“正方形两条对角线交于中心”。但此释义缺乏古籍支持,可能是基于“条”与“对”字义的组合引申。
-
政策条例中的分项管理
如“对个人结汇实行年度总额管理”等现代政策表述,属于将“条对”泛化为分项规定的用法。
三、使用注意
- 权威性差异:古代含义的文献依据更充分(如《汉书》、苏轼文),而现代引申义多来自低权威网页,需谨慎使用。
- 语境区分:在历史或文学讨论中建议采用“逐条奏对”的本义,现代场景若使用引申义需明确说明。
建议需要严谨考据时,优先参考《汉书》《苏轼文集》等古籍原文或权威注释。
别人正在浏览...
暴益闭影博古通今城阿怆然赐玦簇合淡而无味道典登秋调刺东窗计豆肉逢辰扶将扶头改操鬼岛韩世昌和从龢驩话篓子嘒嘒回图使浇顿脚子油精蓝九芒九师军礼昆丘鲲弦掠虚凉床灵阶领军林湍卵石卢郎马佣迷方咪姥鸣蜩亩陇木天畔心前回谦逊清光去本就末三合房山英岁出陶畅天庖望姓微昧瓮中之鳖香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