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叩齒法。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廣知》:“夫學道之人,須鳴天鼓以召衆神也……右相叩為天磬,若經山澤邪僻威神大祝叩之。”《雲笈七籤》卷三一:“叩齒之法……右右相叩,命曰搥天磬。”參見“ 天鼓 ”。
“天磬”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基本定義
指道家修煉中的“叩齒法”,即通過上下牙齒有節奏地叩擊,達到聚神、驅邪或召喚神靈的目的。
使用場景
多用于山澤險僻之地或驅邪儀式中,道士通過叩齒配合咒語增強法力。
部分文獻(如)提及“天磬”為古代神話中的樂器,象征天籁之音,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道家典籍,可能為文學引申或特定語境下的比喻。
建議在學術或曆史文本中優先采用道家術語的解釋,文學創作中可根據語境靈活選擇。
天磬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拆分部首分别為“天”和“磬”,它的筆畫分别為4畫和16畫。
“天磬”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音樂器樂文化。磬是一種古老的打擊樂器,通常由金屬或石頭制成,形狀呈長方形,上面有許多排列整齊的槽孔,演奏時用棒敲擊發出悅耳的音響。而“天”則指的是宇宙、自然界的意思,常用來象征高尚、莊嚴的事物。
在繁體字中,“天磬”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古籍記載,《康熙字典》中的“天磬”字以纔代替了現代的石部,所以古時候的寫法是“”。
以下是一些關于“天磬”的例句:
1. 深山中傳來的天磬聲,仿佛仙樂一般,讓人陶醉。
2. 他用手輕輕敲擊着天磬,音響在寺廟中回蕩。
除了“天磬”外,還有一些與之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天籁、天澤、天籁之音、磬石、磬石文化。
近義詞:鐘磬、鐘聲、鳴磬、石磬。
反義詞:嘈雜、噪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