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銘的意思、碑銘的詳細解釋
碑銘的解釋
[inscriptions on a tablet] 碑文和銘文。有韻的碑文,叫銘
詳細解釋
碑文和銘文。《後漢書·翟酺傳》:“ 酺 免後,遂起太學,更開拓房室,學者為 酺 立碑銘於學雲。”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十一:“若《湯盤銘》、《太公丹書》所載諸銘,亦因所用器物著辭以自警,未嘗為徒文也。後世特立石以紀事述言。而謂之碑銘,與古異矣。” 清 張岱 《陶庵夢憶·孔林》:“諸 孔氏 封五十餘所,人名昭穆不可復識。有碑銘三,獸碣俱在。”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後記》:“三三年七月,﹝ 鎌田誠一 ﹞以病在故鄉去世,立在他的墓前的是我手寫的碑銘。”
詞語分解
- 碑的解釋 碑 ē 刻上文字紀念事業、功勳或作為标記的石頭:石碑。豐碑。墓碑。口碑。碑文。碑碣。碑刻(刻在碑上的文字或圖畫)。碑拓(?)。碑帖。碑林。裡程碑(a.設于道路旁邊用以記載裡數的标志;b.喻在曆史發展進
- 銘的解釋 銘 (銘) í 鑄、刻或寫在器物上記述生平、事迹或警誡自己的文字:銘刻。銘文。銘志。墓志銘。座右銘。 在器物上刻字,表示紀念,永志不忘:銘記。銘心。銘骨。銘諸肺腑(喻永記)。 中國古代用于銘刻的文字逐
網絡擴展解釋
碑銘是刻在石碑上的文字,主要用于紀念重要人物、事件或表達思想情感。以下是其詳細解釋及特點:
一、基本定義
碑銘由“碑文”和“銘文”組成。其中:
- 碑文:記錄事件或人物生平的非韻文内容;
- 銘文:有韻的文體,用于贊頌或總結。
二、核心特征
- 形式特點
文字簡潔凝練,常通過有限篇幅傳遞豐富信息,兼具曆史性與文學性。
- 内容功能
- 紀念功績(如紀功碑);
- 記錄建築興建緣由(如宮廟碑);
- 追述逝者生平(如墓碑)。
三、曆史與文化價值
- 史料作用:保存古代社會風貌、經濟狀況等,如《石鼓文》對文字學研究意義重大;
- 文化傳承:傳遞倫理道德,如儒家經典刻石成為教育素材;
- 藝術價值:體現書法、雕刻技藝,如魏碑體兼具美學與工藝價值。
四、典型應用示例
- 墓碑:“先考王君××大人之墓”(含姓名、生卒信息);
- 功德碑:記錄捐資建校等善舉;
- 紀念碑:“XX事件紀念碑”。
五、相關規範
撰寫時需注意:
- 語言莊重簡練,内容真實客觀;
- 格式包含擡頭(職務)、正文(稱謂與事迹)、落款(立碑者與時間)。
若需了解具體碑文範例或古代碑刻案例,中的曆史文獻或實地考察現存碑銘。
網絡擴展解釋二
碑銘這個詞是指刻在碑上的文字,用于紀念或銘記某個事件、人物等。下面是對碑銘的相關解釋和補充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
碑(石)- 部首:石(石字旁),筆畫:石8、石(石字底) + 匕(北字旁)
銘(記)- 部首:金(金字旁),筆畫:金8、金(金字底) + 讠(讠字旁)
來源:
碑銘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用于形容刻寫在石碑上的銘文。古代人們以石碑為載體,将重要事件、名人事迹等刻于上面,以讓後人緬懷曆史、銘記偉人。
繁體:
碑銘(bēi míng)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寫法中,“碑”字的形态稍有差異,整體較為方正,沒有現代漢字所體現的筆畫逐漸間隔的特點。“銘”字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似,整體結構清晰。
例句:
這座碑銘記錄了古代英雄的壯舉。
組詞:
碑文、碑刻、銘文、銘刻、碑記
近義詞:
銘志、記載、紀念
反義詞:
忘卻、遺忘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