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时官府登记田地的簿册。《宋史·孝义传·侯可》:“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岁责其租。 可 晨驰至富家,发櫝出券归其主。”
“田籍”是古代中国官府用于登记和管理田地信息的官方簿册,主要用于土地所有权和赋税征收的行政管理。以下是详细解释:
指旧时官府登记田地权属、面积及所有者信息的官方档案簿册,属于土地管理制度的重要工具。其核心功能是记录土地分配、流转及税收依据,常见于宋、明等朝代。
据《宋史·孝义传》记载,北宋官员侯可曾处理过富人“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的案件,通过核查田籍将土地归还原主。这体现了田籍在解决土地纠纷中的法律效力。
部分文献提到,田籍因涉及土地所有权,逐渐衍生出象征财富与权力的含义,例如暗指官员通过田产积累势力。但此用法多见于文学或批判性语境,非官方定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土地制度,可参考《宋史》或经济史研究资料。
《田籍》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田地的档案记录。
它由两个部首组成:田(田字底部是由八画的冂组成的冖,外加甲字形,代表农田)和米(米字底部是由十画的禾组成的米,代表庄稼粮食)。它共有12个笔画。
《田籍》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在古代,实行“田租制度”时以及封建社会中,田地都需要有详细的档案记录。因此,这个词就用来指代田地的档案记录。
在繁体字中,田籍的写法基本保持不变。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但对于田籍这个词来说,它的写法并没有过多的变化。
以下是一些关于田籍的例句:
1. 农民将田地的变动情况写入田籍。
2. 这片田地已经记录在田籍中,不得私自转让。
田地:农田
档案:记录
近义词:土地、田地簿册
反义词:表册、文书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