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田籍的意思、田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田籍的解释

旧时官府登记田地的簿册。《宋史·孝义传·侯可》:“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岁责其租。 可 晨驰至富家,发櫝出券归其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田籍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古代官府用于登记和管理土地状况、归属及赋税情况的官方簿册或档案。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土地登记册)

    田籍最核心的含义是指登记田地信息的簿册或文书档案。它详细记录了土地的位置、面积级、所有权归属(业主姓名)以及应缴纳的赋税额度等信息,是古代国家实施土地管理和征收田赋的重要依据。

  2. 历史背景与作用(赋役制度的基础)

    在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在秦汉至明清时期,田籍是国家赋役制度(田赋和徭役)的基石。官府通过定期编制和核查田籍(如唐代的“手实”、明代的“鱼鳞图册”),掌握全国土地占有情况,以此为依据向土地所有者征收赋税、摊派徭役,确保国家财政收入和社会控制。

  3. 与户籍的关系(人地关联)

    田籍常与户籍(登记人口信息的簿册)紧密关联,合称“户田”或“版籍”。户籍登记人口、丁口,是征发徭役的依据;田籍登记土地,是征收田赋的依据。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管理和经济剥削的核心档案系统,体现了“以丁身为本,以资产为宗”的赋役原则。

  4. 相关制度与演变(土地制度体现)

    田籍的内容和形式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土地制度。例如,在实行均田制的北魏至唐代,田籍详细记录了授田(口分田、永业田)情况;在土地私有化程度较高的宋代以后,田籍则更侧重于登记私有土地的交易(如“割税”、“过割”手续)和赋税承担情况。其编制和管理是历代王朝土地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5. 现代意义与延伸(土地权属凭证)

    虽然作为特定历史术语的“田籍”在现代行政管理中已不常用,但其核心功能——确认土地权属、记录土地信息、作为征税依据——已由现代的“土地登记簿”、“不动产登记簿”、“土地使用权证”等制度和文件所继承和发展。理解田籍有助于认识中国传统土地管理和财税制度的演变。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 - 提供“田籍”词条的基本释义及历史用例。
  2. 《中国历史大辞典》(郑天挺、谭其骧等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 - 详细阐释田籍在古代赋役制度中的作用及其与户籍的关系。
  3. 《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 - 对“田籍”及相关概念(如户籍、赋役)有简明扼要的解释。
  4. 《中国土地制度史》(赵俪生著,齐鲁书社) - 系统论述历代土地制度,深入分析田籍的演变、形式及其在土地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网络扩展解释

“田籍”是古代中国官府用于登记和管理田地信息的官方簿册,主要用于土地所有权和赋税征收的行政管理。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指旧时官府登记田地权属、面积及所有者信息的官方档案簿册,属于土地管理制度的重要工具。其核心功能是记录土地分配、流转及税收依据,常见于宋、明等朝代。

二、历史背景与实例

据《宋史·孝义传》记载,北宋官员侯可曾处理过富人“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的案件,通过核查田籍将土地归还原主。这体现了田籍在解决土地纠纷中的法律效力。

三、延伸含义

部分文献提到,田籍因涉及土地所有权,逐渐衍生出象征财富与权力的含义,例如暗指官员通过田产积累势力。但此用法多见于文学或批判性语境,非官方定义。

四、相关概念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土地制度,可参考《宋史》或经济史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嘊喍安安蓝谙习安种本处别鹤孤鸾鄙杂布颿无恙不稂不莠不了而了参悟侧微朝蜏晨衙从纳雕虫手谛眂鼕鼓放火烧山发石车赴约垢汙官贾驾肩接迹尖担两头脱较塲寄公精神文明矜彊金砚记游极忠夸衆冷煖离合的神光里陌离珠鸾髻卖困门限闹饥荒葐蒀片长末技平调气绝起跳群众组织三书六礼石燕碎霜随物赋形隋窳套调退闲五马渡江务穑无懕无援香騣瑕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