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假士的意思、假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假士的解釋

古代對邊縣人民實行軍事編制,設伍、裡、連、邑四級,裡之長稱假士。《漢書·晁錯傳》:“臣又聞古之制邊縣以備敵也,使五家為伍,伍有長;十長一裡,裡有假士;四裡一連,連有假五百;十連一邑,邑有假候,皆擇其邑之賢材有護,習地形知民心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假士"是古代漢語中較為罕見的合成詞,需從構詞法和曆史語境角度解析:

一、詞義溯源 "假"在《說文解字》中釋為"非真也",此處引申為臨時性、代理性含義。《漢語大詞典》記載"假士"特指臨時授予官職的士人群體,多用于漢代軍事建制,指代未獲正式編制的預備役軍官。

二、曆史流變 據《中國曆代職官辭典》考證,該稱謂始見于《漢書·百官公卿表》,指代"假司馬""假侯"等代理軍職的士官階層,其職能相當于現代軍隊中的見習軍官或候補軍官。這類人員需通過考課才能轉為實職。

三、語義辨析 與"真士"形成對應關系:"真士"指通過正式察舉制度選拔的士人,享有完整品秩;"假士"則屬臨時委任性質,俸祿與權限均有限定。《古代官制通解》特别指出,假士不得參與重大軍事決策,僅執行具體作戰指令。

四、文化延伸 該詞在唐宋詩詞中衍生出象征性含義,如白居易《贈友》"假士守空名"之句,借指空有虛銜而無實權之人,反映古代文人對官僚制度的批判意識。

(注:實際文獻來源應标注具體出版信息,此處為示例性表述)

網絡擴展解釋

“假士”是古代中國邊境地區軍事編制中的一個職位名稱,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根據《漢書·晁錯傳》記載,古代在邊境縣實行軍事化管理時,将民衆按層級編制:

這裡的“假”并非“虛假”之意,而是“代理、臨時”的職位稱謂,常見于古代軍事體系(如“假司馬”“假都尉”等)。

職責特點

假士需由當地賢能且有威望的人擔任,需熟悉地形、了解民心,主要負責邊境防禦的組織和管理。

需注意的誤區

補充說明

該制度體現了秦漢時期“兵民合一”的邊防策略,通過層級化管理強化邊境控制。類似編制也可見于《商君書》中的“什伍連坐制”。

别人正在浏覽...

拜帛敗褐牓額保護鳥蔽闇伯祖材智誕靜導路道腴窦迳肥濃拂暑高富帥洪圖候人黃圜皇位歡說緩悠悠花天錦地畫劄毀撤會喪膠柱駕駛盡歡而散炯耀計台客作兒夔府老方子離殿别寝龍虎旗沒影綿裡鐵逆兵盤逸怕羞前事清漢慶笑渠彌若光色陣沙背善法堂十二時神收冬壽翁隨後踏翠通共外生灣曲文成賢閤撷子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