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本塞原的意思、拔本塞原的詳細解釋
拔本塞原的解釋
(1) [abandon sources] 拔掉樹根,堵塞水源。比喻自毀滅根本
伯父若裂冠毀冕,拔本塞原,專棄謀主,雖戎 狄,其何有餘一人。——《左傳》
(2) 後亦比喻從根本上解決
我們現在的要求,難道不應該從拔本塞源做起嗎?——郭沫若《為“五卅”慘6*案怒吼》
詳細解釋
亦作“ 拔本塞源 ”。1.比喻背棄根本。《左傳·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猶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謀主也。伯父若裂冠毀冕,拔本塞原,專棄謀主,雖戎狄其何有餘一人?”《晉書·慕容垂載記》:“大夫死王事,國君死社稷,将軍欲裂冠毀冕,拔本塞源者,自可任将軍兵勢,何復多雲。”《北齊書·段韶傳》:“ 尒朱 狂狡,行路所見,裂冠毀冕,拔本塞源, 邙山 之會,搢紳何罪,兼殺主立君,不脫旬期,天下思亂,十室而九。”
(2).鏟除事物發生的根源。多用于壞事。《舊唐書·李紳傳》:“ 張又新 等謀逐 紳 ……衆問計於 遇 。 遇 曰:‘上聽政後,當開 延英 ,必有次對官,欲拔本塞源,先以次對為慮,餘不足恃。’羣黨深然之。” 明 王廷相 《與彭憲長論學書》:“﹝ 董子 ﹞惜非命世之才、之識,亦不能拔本塞源,使 仲尼 之道獨昭日星之天也。” 清 林則徐 《緻沉鼎甫函》:“竊念 則徐 自戌冬被命以來,明知入於坎窞,但既辭不獲免,惟有竭其愚悃,冀為中原除此巨患,拔本塞源。” 郭沫若 《盲腸炎·為“五卅”慘6*案怒吼》:“‘五卅’的諸位烈士,給了我們一聲警鐘,使我們翻然醒悟了起來。我們現在的要求,難道不應該從拔本塞源做起嗎?”
詞語分解
- 拔本的解釋 .拔除根本。《國語·晉語二》:“夫國非忠不立,非信不固。既不忠信,而留外寇,寇知其釁而歸圖焉。已自拔其本矣,何以能久?吾不去,懼及焉。”參見“ 拔本塞原 ”。.逐步拔還本錢。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
- 原的解釋 原 á 最初的,開始的:原本。原告。原稿。原籍。原理。原料。原色。原始。原著。 本來:原樣。原型。原址。原主。 諒解,寬容:原宥。原諒。 寬廣平坦的地方:原野。平原。 同“塬”。 本 筆畫數:; 部首:廠;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拔本塞原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拔本塞原”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讀音與寫法
- 讀音:bá běn sè yuán(部分資料中“塞”也讀sāi,但主流注音為sè)。
- 異寫形式:也可寫作“拔本塞源”,兩者含義相同。
二、釋義
-
核心含義
- 背棄根本:比喻舍棄事物的根基或本質,帶有貶義色彩。例如《左傳》中“裂冠毀冕,拔本塞原”即表達對根本的破壞。
- 鏟除根源:指從源頭消除問題,多用于負面事物。如《漢典》解釋為“防患除害要從根本消除”。
-
引申意義
- 可指對叛逆、忘本行為的批判,或強調解決問題的徹底性。
三、出處與典故
- 最早出處:出自《左傳·昭公九年》,原文為“拔本塞原,專棄謀主”,以“拔樹根、堵水源”比喻破壞根本。
- 曆史演變:晉代《慕容垂載記》等文獻沿用此典,逐漸固定為成語。
四、用法與結構
- 語法結構:聯合式成語,可作謂語、定語。
- 感情色彩:中性或貶義,具體語境決定。例如:“這種行為無異于拔本塞原”含批判性。
五、例句參考
- 古文例:
“伯父若裂冠毀冕,拔本塞原,雖戎狄其何有餘一人?”(《左傳》)
- 現代例:
“解決環境污染,需拔本塞源,而非表面治理。”(引申用法)
該成語兼具“破壞根本”與“根除問題”的雙重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指向。其曆史淵源深厚,現代多用于強調徹底解決問題的态度或批判忘本行為。
網絡擴展解釋二
拔本塞原這個詞的意思以及拆分部首和筆畫:
拔本塞原(bá běn sāi yuán)意為從根源上阻止或阻撓事情的進行。這個詞可以拆分為三個部分:拔(bá)表示拔出或抽離,本(běn)表示根本或基礎,塞(sāi)表示阻塞或堵塞;共有9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拔本塞原》這個詞來源于《史記·項羽本紀》中的一段文字。在這段文字中,描述了項羽和劉邦争霸的故事,其中提到項羽對劉邦說:“努力争取勝利,不給劉邦拔本塞原的機會。”由此,該詞逐漸流傳開來,并被用于表示阻止事情發展的含義。在繁體字中,拔本塞原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拔本塞原的寫法也是類似的。當時的寫法更加簡潔,但字形基本保持不變。這體現了漢字書寫的延續性和穩定性。
例句:
1. 這個政策的實施真的拔本塞原,讓社會穩定和諧。
2. 這個課題需要從事物的本質出發,拔本塞原地解決問題。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根本原因、根源、拒之門外
近義詞:阻止、阻撓、抗拒
反義詞:順利推進、順暢進行、暢通無阻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