擱置的意思、擱置的詳細解釋
擱置的解釋
(1) [put on one side;shelve]∶把事情無限期地閑置一旁(如不予考慮)
擱置一項動議
祖沖之雖然駁斥了 戴法興的謬論,但是他所編制的《大明曆》還是被擱置了。——《祖沖之》
(2) [stop]∶放下;停止進行
事情重要,不能擱置
詳細解釋
放在那裡不予過問。 蔡東藩 許廑父 《民國通俗演義》第一○九回:“﹝ 山東 ﹞省長代為轉電政府,政府擱置不答。” 巴金 《家》十一:“于是他翻出那本擱置了許久的日記本,信筆在上面寫了一些字。”
詞語分解
- 擱的解釋 擱 (擱) ē 放置,引申為停滞:擱筆。耽擱。擱置。擱淺。 放置 擱 (擱) é 禁(塶 )受,承受:擱得住打。擱不住揉搓。 放置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置的解釋 置 ì 放,擺,擱:安置。布置。置放。置身。位置。置信。置評。置疑。置辯。推心置腹。置若罔聞。置之度外。 設立,設備:裝置。設置。 購買:添置。置辦。置備。置買。 放擱 筆畫數:; 部首:罒; 筆順
網絡擴展解釋
“擱置”是一個漢語動詞,拼音為gē zhì,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如下:
一、基本含義
-
停止進行或暫時放下
指将某件事情中止或暫時不予處理,通常帶有主觀暫停的意圖。例如:
“事情重要,不能擱置。”
-
無限期閑置
強調将事物長時間放置一旁,不予考慮或解決。例如:
“《大明曆》被擱置”“日記本擱置許久”
二、詞源與用法
- 出處:最早見于蔡東藩、許廑父的《民國通俗演義》,描述政府未回應山東問題(“擱置不答”)。
- 結構:并列式動詞(“擱”+“置”),原指物理上的放置,後引申為抽象的事務停滞。
三、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放置、棄置、暫停(強調主動停止)。
- 反義詞:處理、推進、使用(強調繼續或解決)。
四、與“閑置”的區别
- 擱置:側重主觀暫停,可能恢複處理(如“擱置争議”)。
- 閑置:強調客觀未被利用(如“機器閑置”)。
五、典型例句
- 巴金《家》:“擱置許久的日記本”。
- 曆史事件:“山東問題被政府擱置”。
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詳情,可參考《民國通俗演義》《祖沖之》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擱置》一詞的意思及來源:擱置(gē zhì)意為暫時擱置或延遲處理某事。這個詞由“擱”和“置”兩個部分組成。
“擱”為左右結構的偏旁部首,表示動作在兩邊之間進行。它的拆分筆畫為捺、折、撇、橫。在古代漢字中,它的寫法略有不同,常見的是類似于“方”的形狀。
“置”作為右側的部首,表示将某物放在特定的位置。它的拆分筆畫為豎、橫、撇、捺、橫。
《擱置》這個詞的繁體形式為「擱置」。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字形往往會有變化。對于《擱置》這個詞來說,可能會有一些變體字,但整體意思保持一緻。
以下是一個使用《擱置》的例句:我決定将這個計劃暫時擱置,以便更好地進行思考。
與《擱置》相關的組詞包括:擱淺、擱筆、擱不住等。
與《擱置》意思相近的詞有:擱置、延遲、暫停等。
與《擱置》意思相反的詞有:處理、進行、繼續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