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禀筭”。猶運籌。《周書·達奚武侯莫陳順等傳論》:“雖禀筭於廟謨,實責成於将帥。”
“禀筭”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語境,可參考《周書》原文或權威漢語詞典。
禀筭(bǐng suàn)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兩個意思。首先,它可以指代從上級領導或長輩那裡獲得的指示、命令或意見。其次,它也可以表示請求或征求意見的行為。
禀筭的字由「示」和「筲」兩個部分組成。其中,「示」是表示的意思,「筲」是指一種古代的容器,用來盛放飯菜。
根據這個構成,禀筭的拆分部首依次為「示」和「筆」。筆畫的順序是「示」部3畫,「筲」部11畫,總共14畫。
禀筭的字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説文解字》。隨着時間的推移,字形發生了變化,形成了現代的「禀筭」字。在繁體中,禀筭的寫法為「稟筭」。
在古代,禀筭的寫法有些不同。根據《康熙字典》所載,禀筭的古字形為「稟筍」。其中,「稟」表示受到,「筍」表示竹筒。這暗示了古人請求指示或意見時,虔誠地接受指導,如同竹筒一樣容納和傳承。
1. 我向上級禀筭了這個問題,他給了我一些建設性的意見。
2. 在重要決策前,我們應該向專家禀筭意見。
1. 禀報:向上級彙報情況
2. 策禀:向領導請示或征求意見
3. 禀告:向上級告知情況或彙報工作
1. 咨詢:征求意見或建議
2. 請示:向上級請求指示或批準
1. 自作主張:不征求他人意見,自行決定
2. 獨斷專行:不聽取他人意見,獨自決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