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滕文公下》:“枉尺而直尋,宜若可為也。” 朱熹 集注:“枉,屈也;直,伸也。八尺曰尋,所屈者小,所伸者大也。”後因以“枉尺直尋”比喻小有所損,而大有所獲。《後漢書·張衡傳》:“枉尺直尋,議者譏之,盈欲虧志,孰雲非羞?” 宋 王安石 《上孫司谏書》:“枉尺直尋而利,古人尚不肯為,安有此而可為者乎?” 梁啟超 《新民說·論自尊》:“犧牲名譽,而以枉尺直尋為手段者,其去豪傑遠矣。”亦省作“ 枉尺 ”。 宋 邵雍 《高竹》詩之三:“枉尺既不能,括囊又何謝。” 郭沫若 《滿江紅》詞:“陣堂堂,磊落以光明,難枉尺。”
“枉尺直尋”是一個漢語成語,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其核心含義是通過小的讓步換取更大的利益。以下是詳細解析:
《孟子·滕文公下》記載:“枉尺而直尋,宜若可為也。” 朱熹注解稱:“所屈者小,所伸者大也。” 孟子以此說明,在非原則性問題上適當退讓,有助于實現長遠目标。
該成語提醒人們在處理複雜問題時,需權衡局部與整體的關系,但需注意底線,避免無原則妥協。如郭沫若所言:“磊落以光明,難枉尺。”
《枉尺直尋》是一個成語,意為白白浪費了很多功夫,卻沒有達到目的。
《枉尺直尋》的部首是木字旁,共有6個筆畫。
《枉尺直尋》這個成語出自《史記·留侯世家》。原文中描述了劉邦的一次東征之行,他在途中遇到了一位尋訪地圖的老人,由于地圖上沒有所要尋找的地方,劉邦隻好白白浪費了很多功夫,沒有達到目的。從此,這個故事被人們引申為形容白白浪費努力的行為。
《枉尺直尋》的繁體字為《枉尺直尋》。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即使是《枉尺直尋》這個成語,也有可能會有一些變化。然而,這些變化不會影響到成語的意義。
他為了找到失散多年的親人,跋山涉水,枉尺直尋,但最終卻沒有找到。
枉然、枉費、直覺、尋覓。
白白努力、徒勞無功。
得到所願、事半功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