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宛的意思、陶宛的详细解释
陶宛的解释
陶朱公 范蠡 和 宛 地 孔氏 的并称。 孔氏 以冶铸致富。 汉 桓宽 《盐铁论·力耕》:“故耕不强者无以充虚,织不强者无以掩形。虽有凑会之要, 陶 宛 之术,无所施其巧。”参见“ 陶朱公 ”。参阅《史记·货殖列传》。
词语分解
- 陶的解释 陶 á 用黏土烧制的器物:陶俑。陶粒。陶瓷。陶管。陶器。 制造陶器:陶冶。陶铸。 喻教育、培养:陶化。陶育。陶染。熏陶。 快乐的样子,使快乐:陶然。陶醉。陶陶。 古同“淘”,洗。 姓。 笔画数:;
- 宛的解释 宛 ǎ 曲折:委宛。宛妙(声音婉转动听)。宛转(僴 )(a.辗转;b.同“婉转”)。 仿佛:宛然。宛如。宛若(仿佛,好像)。 姓。 宛 ā 〔大宛〕古代西域国名,在中亚西亚。 笔画数:; 部首:宀
专业解析
“陶宛”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主要作为专有名词使用,指代欧洲国家“立陶宛”或其简称。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及百科资料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国家名称)
“陶宛”是“立陶宛”(Lithuania)的简称,指位于欧洲东北部的波罗的海国家。其全称为“立陶宛共和国”(Republic of Lithuania),首都为维尔纽斯(Vilnius)。该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被明确标注为“欧洲国名”。
二、历史词源与简称用法
“陶宛”一词源于立陶宛语“Lietuva”的音译简化。自13世纪立陶宛大公国建立以来,汉语文献中逐渐形成“立陶宛”的固定译名,后因语言习惯简称为“陶宛”。此用法在《辞海》(第7版)外国地理分册中有明确记载,强调其作为主权国家的正式指代。
三、地理与文化指代
在汉语语境中,“陶宛”涵盖该国地理、民族及文化内涵:
- 地理范畴:指波罗的海东岸,与拉脱维亚、白俄罗斯、波兰和俄罗斯接壤的领土(据《大辞海·外国地理卷》)。
- 民族属性:代指主体民族“立陶宛人”(Lietuviai)及其语言文化(立陶宛语属印欧语系波罗的语族)。
权威参考资料: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 夏征农, 陈至立主编. 《辞海》(第7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9.
- 《大辞海》编辑委员会. 《大辞海·外国地理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5.
网络扩展解释
“陶宛”在汉语中有两层含义,需结合语境区分:
一、古代词语中的“陶宛”
指陶朱公范蠡与宛地孔氏的并称,源自汉代文献《盐铁论》。两者均为古代著名商人:
- 陶朱公:春秋时期越国政治家范蠡,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退经商,成为巨富,后世以“陶朱公”代指富商。
- 宛地孔氏:西汉时期以冶铸业致富的宛地(今河南南阳)商人孔氏家族。
此用法多出现在古文或学术讨论中,例如《盐铁论·力耕》提到“陶宛之术”,指代经商致富的方法。
二、现代国家“立陶宛”
作为欧洲国家,立陶宛(Lithuania)的历史与文化更为人熟知:
- 历史起源:立陶宛大公国成立于13世纪,14-15世纪成为欧洲最大国家之一,领土涵盖今波兰、白俄罗斯等地。
- 重要事件:
- 1386年与波兰结盟,1569年成立波兰-立陶宛联邦;
- 18世纪末被俄罗斯帝国吞并,1990年脱离苏联独立。
- 文化遗产:拥有维尔纽斯历史中心、库尔斯沙嘴等世界遗产。
区分提示
- 若在古籍或成语中见到“陶宛”,通常指向古代商人;
- 现代语境或地理讨论中的“陶宛”一般指波罗的海国家立陶宛。
(参考资料综合、3、7、10、11、12、13)
别人正在浏览...
阿热白愣报岁冰糕冰散瓦解柴虒赤鼻翠鬟大娘祷请打仗广易诡辩术函胡和风丽日黑粉横噬荐梦骄媢骄气经綫金花牋絶裾拘提枯荄琳腴留眼缦裆袴门行明庶风南雷炮火连天掊尅强音潜祸亲藩轻翠清耳勷理茙葵莎笠烧葬舍利子塔豕交时里白守犬霜毫睡语松手松坞陶泥梯巘亡人牌威惠县男销缴小情孝子爱日西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