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打柴做飯。《魏書·燕鳳傳》:“軍無輜重樵爨之苦,輕行速捷,因敵取資。” 唐 杜甫 《落日》詩:“芳菲緣岸圃,樵爨倚灘舟。” 清 王韬 《香港略論》:“山坡之上,樹木鮮少,以供民樵爨,常被斬伐故也。”
(2).指燒火做飯的人。 明 周履靖 《錦箋記·協奏》:“臣聞古之賢君嘉隱士,遺樵爨,憐戍卒,賜宮媛。”
“樵爨”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打柴做飯
指砍伐木柴并生火炊事的行為,常用于描述古代行軍或山野生活中的日常勞作。例如《魏書·燕鳳傳》提到“軍無輜重樵爨之苦”,說明軍隊輕裝簡行時需自行解決燃料與飲食問題。
唐代杜甫《落日》詩中“樵爨倚灘舟”一句,則描繪了舟邊生火做飯的場景。
指燒火做飯的人
引申為負責炊事勞作的人。明代周履靖《錦箋記》中“遺樵爨”即指遺棄負責炊事的仆役。
二、語境與用法
該詞兼具動作與人物指代功能,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辭海》或《魏書》等文獻。
樵爨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用來形容人們砍伐木材烹饪食物的行為。樵爨一詞可以分為兩個部分,樵和爨,分别表示“砍伐木材”和“燒火做飯”的意思。
樵的拆分部首是木,它的筆畫數是4。
爨的拆分部首是火,它的筆畫數是8。
樵爨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開始用于形容人們勞動砍伐木材以及使用木材來烹饪食物。在古代,生活條件艱苦,人們需要砍伐木材燒火做飯,所以樵爨成為了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活動。
樵爨的繁體字為「樵燨」。
古時候,樵和爨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樵用的是另外一個字早,爨用的是先字另一個字炊。
1. 他一直在山上樵爨,艱苦卻充滿了陽剛之氣。
2. 聽說他的樵爨技藝非常高超,能迅速砍伐一整顆大樹。
3. 他們用樵爨的方式烹饪食物,這樣的味道更加地道。
1. 樵夫:指從事砍伐木材的人。
2. 爨竈:指烹饪食物的火爐。
3. 樵役:指受雇于他人從事砍伐木材的人。
樵爨的近義詞包括:樵采、樵採、砍柴燃火。
樵爨的反義詞包括:工業化、現代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