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鞉鼓的意思、鞉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鞉鼓的解释

有柄的小鼓。以木贯之,摇之作声。古祭礼用的一种乐器。亦指鞉鼓之声。《诗·商颂·那》:“猗与那与,置我鞉鼓。” 毛 传:“鞉鼓,乐之所成也。”《诗·商颂·那》:“鞉鼓渊渊。” 孔颖达 疏:“祭时之乐,其鞉鼓之声渊渊而和也。”《隋书·音乐志中》:“设簴设业,鞉鼓填填。”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鞉鼓(táo gǔ)是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一种小型打击乐器,其名称由“鞉”与“鼓”组合而成。根据《汉语大词典》的释义,“鞉”通“鼗”,指带柄的小鼓,两侧缀有耳槌,摇动时鼓槌自击鼓面发声。该词最早见于《周礼·春官》,记载其为周代礼乐体系中“小师”掌管的乐器之一,属于八音分类中的“革”类乐器。

从字形结构分析,“鞉”字从“革”部,表明其材质与皮革相关;右半部“兆”表声,体现了汉字形声字的造字规律。《说文解字》段玉裁注指出:“鞉,犹挑也,动摇作声也”,生动描述了演奏时的动态特征。在功能应用方面,《诗经·周颂·有瞽》记载“鞉磬柷圉”的乐器组合,表明其在宗庙祭祀乐舞中的重要地位。

据《三礼图》考证,鞉鼓的形制为木框蒙革,鼓身附长柄,柄端装饰五色流苏,两侧各垂耳槌,其形制特征与近代民间流传的拨浪鼓存在明确的源流关系。汉代画像石中可见乐师单手摇奏鞉鼓的形象,印证了《礼记·王制》所述“鞉鼓在庭”的礼乐场景。

权威文献中,《乐府诗集》收录的《鞞舞歌》表明该乐器在魏晋时期仍用于宫廷燕乐。现代考古发现中,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青铜建鼓座,其铭文提及“鞉”类乐器的使用规范,为研究先秦乐制提供了实物佐证。

网络扩展解释

“鞉鼓”是古代文献中出现的词汇,具体含义需结合字形及历史语境分析:

  1. 字形解析
    “鞉”由“革”与“兆”构成。“革”表示与皮革相关,可能指鼓面的材质;“兆”可能为声旁或表意。整体可理解为一种皮革制成的打击乐器。

  2. 词义考释
    “鞉鼓”与“鼗鼓”相通,指古代小型摇鼓,形制为带柄的小鼓,两侧缀有耳槌,摇动时耳槌击打鼓面发声。类似现代“拨浪鼓”,多用于乐舞或仪式场合。

  3. 功能与用途
    在文言文中,“鼓”常作名词(乐器)或动词(击鼓),而“鞉鼓”特指此类手持摇动的小鼓,多见于《诗经》等文献描述的礼乐场景,如“鞉鼓渊渊,嘒嘒管声”(形容乐声和谐)。

  4. 引申关联
    结合“鼓”的文言义项(如鼓舞、发动),“鞉鼓”也可能象征节奏引导或仪式中的号召作用,但其核心仍为具体乐器名称。

“鞉鼓”是古代小型摇鼓的专称,属打击乐器,多用于礼仪或乐舞。需注意,此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罕用,研究时可参考《周礼》《诗经》等文献佐证。

别人正在浏览...

布被瓦器补钉不识东家畅颜朝宗城垒抽咽传言挫锋大吝的历都卢點點搐搐簟纹冻噤扼险烦茹凤窠凫子干壁画果饵汉震合瑞花岗岩地貌家常里短简配郊祭假涂嘉佑解形齎赉九位狷急老父母楼层漏脱蜜房闹耳朵泥灰懦孱亲眼骑气球门绮札上朝山核桃差着一槅儿升发誓海盟山诗老十朋税期水性杨花岁贡恬淡无为条衣偷讬剜肉生疮畏首畏尾仙宫线装书小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