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逃爵的意思、逃爵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逃爵的解释

辞爵不受。 清 梅曾亮 《台州府同知龙君墓志铭》:“吏也而嬉,得喜失悲;逃爵之士,世见为奇。”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逃爵”是古代汉语中的特殊用法,指官员或贵族因特定原因拒绝接受朝廷授予的爵位或官职。该词由“逃避”和“爵位”组合而成,最早见于《后汉书·逸民传》:“或逃爵而辞禄,或遗荣而舍位”,生动记录了士人阶层为保全名节而主动放弃封赏的现象。

从语义构成看,“逃”在此处并非字面意义的“逃跑”,而是以婉转方式表达拒绝、推辞的态度;“爵”则特指古代君主分封的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及相应官职。这种现象多发生在政治动荡时期,士大夫为避嫌或表达政治立场,通过辞让爵位来彰显道德操守。如东汉严光多次拒绝光武帝授予的谏议大夫职位,被后世视为“逃爵”典型。

在构词法层面,“逃爵”属于动宾式复合词,与“辞官”“让位”等词构成同义聚合。其使用范围集中在史书、政论等文献中,现代汉语已鲜见使用。《汉语大词典》将其收录为历史词汇,释义为“逃避封爵”,并引《南史·隐逸传》中戴颙“逃爵隐居”的典故佐证。该词反映了古代士人“功成身退”的价值取向,是研究传统官场文化的重要语料。

网络扩展解释

“逃爵”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táo jué,其核心含义是辞去爵位或拒绝接受爵位。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逃”指逃避、推辞,“爵”指古代贵族的封号或爵位。组合后表示因某种原因主动放弃或拒绝接受爵位。例如清代梅曾亮在《台州府同知龙君墓志铭》中提到“逃爵之士”,即指不愿接受封爵的人。

  2. 出处与背景
    该词最早见于清代文献,与古代社会对功名利禄的态度相关。部分士人出于清廉、避世或政治立场,选择辞让爵位以表明志向。

  3. 使用场景
    多用于历史文献或评价人物品格的语境,强调淡泊名利的态度。例如:“逃爵之士,世见为奇”(《台州府同知龙君墓志铭》),意为拒绝爵位的人在当时被视为特立独行。

  4. 可能的误解
    需注意与“逃避责任”的用法区分。虽然提到“逃避爵位”引申为逃避责任,但权威文献(如、6、10)均以“辞爵不受”为规范释义,其他解释可能为衍生或误用。

若需进一步了解该词的文献用例或历史背景,可参考《台州府同知龙君墓志铭》原文或清代文人笔记。

别人正在浏览...

暗黑兵强马壮长暮朝升暮合逞怪披奇翠气当粗坌对接凡贱匪惟浮逸格的攻发观觇刿鉥心腑画杖奖挹詃惑矜豪禁域金张浚洫口调狼烟四起乐圣零担车镂冰雕琼履冰慢弛没才料弥天子墓园曩昔铙挽逆绅泥沼皮货扦子桥山巧上加巧搝揭奇左人情汹汹弱弟三娥生往沈漭眡听时菑受诨承科受冷田躺迢远蹄尾卫赐窝的梧鼠之技无遮大会乡良人叶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