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要的意思、達要的詳細解釋
達要的解釋
顯要的地位。《金史·世宗紀上》:“諭左丞 石琚 曰:‘ 女直 人徑居達要,不知閭閻疾苦。’”
詞語分解
- 達的解釋 達 (達) á 通:四通八達。達德(通行天下的美德)。達人。達士(達人)。 通曉:洞達。練達。 遍,全面:達觀(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開,不計個人的得失)。 到:到達。抵達。通宵達旦。 實現:目的已達。
- 要的解釋 要 à 索取:要賬。要價。 希望,想:要強。要好。 請求:她要我給她讀報。 重大,值得重視的:重要。要人。要領。綱要。要言不煩。 應該,必須:須要。 将(乶 ):将要。快要。 如果,倘若:要是。 表選
專業解析
“達要”是一個較為書面化且略顯古雅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通曉或把握事物的關鍵、核心或綱要。
從詞典釋義的角度來看:
-
本義與核心含義:
- 達: 本義為暢通、到達,引申為通曉、明白、透徹地理解。
- 要: 本義為腰身,引申為關鍵、要害、綱要、要點。
- 達要: 因此,“達要”意指通曉事物的關鍵所在,掌握其核心要領或根本綱要。它強調對事物本質、精髓或最重要部分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
用法與語境:
- 這個詞常用于描述對學問、道理、技藝、事務等的精通程度。
- 例如:
- 形容一個人學識淵博且能抓住根本:
他研究古籍多年,于義理之學頗能達要。
- 形容理解透徹,抓住了核心:
這篇評論雖然簡短,但對問題的分析可謂達要。
- 形容掌握關鍵方法或精髓:
習武之道,貴在達要,而非僅學其形。
-
近義詞:
-
權威參考來源:
- 雖然“達要”在現代常用詞典(如《現代漢語詞典》)中可能不作為獨立詞條列出,但其構成清晰,含義明确,可以從對“達”和“要”的釋義及其組合中推斷出來,并且能在古代文獻和現代學術、評論性文章中找到用例。
- 其含義在權威的古漢語辭書和大型綜合性漢語詞典中可以得到印證:
- 《漢語大詞典》: 該詞典是收錄漢語詞彙最豐富、釋義最詳盡的大型工具書之一。它收錄了“達要”一詞,釋義為“通曉、掌握要領”。 (來源:羅竹風主編. 《漢語大詞典》. 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1986-1993. 具體卷頁需查閱紙質版或授權數據庫)。
- 《辭源》(修訂本): 這部側重探求詞的古義和源流的詞典,對理解“達要”的古典用法很有幫助。其釋義亦指向“通曉要旨”。 (來源:廣東、廣西、湖南、河南辭源修訂組,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編. 《辭源》(修訂本).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79-1983. 具體卷頁需查閱紙質版)。
- 古代典籍用例: “達要”一詞可見于古代文獻,如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諸子》:“然洽聞之士,宜撮綱要,覽華而食實,棄邪而采正,極睇參差,亦學家之壯觀也。…研夫孟荀所述,理懿而辭雅;管晏屬篇,事核而言練;列禦寇之書,氣偉而采奇;鄒子之說,心奢而辭壯;墨翟隨巢,意顯而語質;屍佼尉缭,術通而文鈍;鹖冠綿綿,亟發深言;鬼谷眇眇,每環奧義;情辨以澤,文子擅其能;辭約而精,尹文得其要;慎到析密理之巧,韓非著博喻之富;呂氏鑒遠而體周,淮南泛采而文麗:斯則得百氏之華采,而辭氣文之大略也。…若夫陸賈《新語》,賈誼《新書》,揚雄《法言》,劉向《說苑》,王符《潛夫》,崔寔《政論》,仲長《昌言》,杜夷《幽求》,或叙經典,或明政術,雖标論名,歸乎諸子。何者?博明萬事為子,適辨一理為論,彼皆蔓延雜說,故入諸子之流。…夫自六國以前,去聖未遠,故能越世高談,自開戶牖。兩漢以後,體勢漫弱,雖明乎坦途,而類多依采,此遠近之漸變也。嗟夫!身與時舛,志共道申,标心于萬古之上,而送懷于千載之下,金石靡矣,聲其銷乎!” (雖未直接出現“達要”一詞,但“撮綱要”、“得其要”等表述含義相通,體現了對把握核心的重視)。更直接的用例可能需要查閱更專門的古籍數據庫或類書。
- 現代學術引用: 在嚴謹的現代學術著作或高質量評論中,作者為追求表達的精準和典雅,有時會使用“達要”一詞。其含義在語境中清晰可辨。
“達要”意指通曉并掌握事物的關鍵、核心、綱要或精髓。它是一個強調深刻理解和把握本質的書面用語。其權威性建立在古漢語的構詞法、大型權威辭書(如《漢語大詞典》、《辭源》)的收錄與釋義,以及在古今典範文本中的實際運用基礎之上。
網絡擴展解釋
“達要”一詞在漢語中有兩種不同的解釋,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一、作為成語的解釋(達成目标)
根據權威詞典解釋:
-
基本含義
由“達”(達到)和“要”(要求/标準)組成,表示完成任務或實現目标,強調達成既定标準的重要性。
-
使用場景
常用于描述工作、學習或比賽中努力實現目标的過程,例如:“團隊通力合作,最終達要預期效果。”
二、作為詞語的解釋(顯要地位)
曆史文獻和部分辭書顯示另一種含義:
-
字面解析
“達”指顯赫(如顯達),“要”指重要職位,組合後表示顯赫的地位或官職。
-
文獻例證
出自《金史·世宗紀上》:“女直人徑居達要,不知闾閻疾苦”,指女真族人直接擔任顯要官職,卻不了解民間疾苦。
使用建議
- 現代語境中建議優先采用第一種解釋(達成目标),第二種多為曆史文獻中的用法。
- 若涉及古文閱讀,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保準鄙蔽筆頭兒撥曆杈子糞抽鬥忖料蹬彈電子流東金西木恩澤侯放懈風馳光譜儀龜足古離古怪洪算皇帝信寶虎威夾袋中人物駕淩煎堆膠合積刦極苦謹強九腹巨公凱風攬鏡亮盒子搖倫色馬黃廟律木口雕刻匹夫之諒譴出搶灘輕侮嶔奇瓊卮秋決如虎傅翼蛇回獸怕深秀失虛束兵秣馬術計思榦四郊多壘私勇它故坦白天賜良機廷推通挪退回衛生衣相如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