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灶膛里掏火灰的工具。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九:“正在这时候, 白大嫂子 一手提着掏火耙,找他来了。”
“掏火耙”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如下:
原指工具:指一种用于灶膛掏火灰的农具,通常由铁制耙头和木柄组成,功能类似于火钩。这一解释在多个权威来源中均有明确记载(、、)。
成语化用法:在部分语境中,它被引申为“对事物进行深入调查或处理”,比喻像掏火灰一样细致挖掘问题本质。例如,可用于强调工作或研究中需全面调查而非浮于表面(、)。但需注意,此用法相对少见且多见于特定方言或文学场景。
“掏火耙”主要以工具定义为主,比喻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如需引用比喻用法,建议优先说明其本义以避免歧义。
《掏火耙》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消除困扰或使问题得到解决,类似于“消除障碍”或“解决困境”的意思。
《掏火耙》的部首是手部,部首笔画数为4。
《掏火耙》最早出现在古代小说《水浒传》中,描述了武松救火的情节。故事中,武松使用火耙来掏空火堆中的灰烬,以避免火势再次燃起。后来,人们借用这个形象,用来形容解决问题时的果断和彻底。
《掏火耙》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掏火耙」。
在古时候,汉字「掏火耙」写作「掏炮耙」,即「炮」字替代了现代的「火」字,意思不变。
1. 他在团队会议上掏火耙,迎来了方案的突破。
2. 面对困境,她毫不犹豫地掏出了火耙,解决了问题。
掏空、掏土、耙地、火堆
消灭困难、排除障碍、解决困境
积压问题、无法解决、束手无策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