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國家的變亂。《左傳·僖公元年》“元年春,不稱即位,公出故也。公出復入不書,諱之也。諱國惡,禮也” 唐 孔穎達 疏:“國内有亂,緻令公出,不書‘公出復入’,諱國亂也。國亂,國之惡事,諱國惡,是禮也。”
(2).指作亂的人。《史記·晉世家》:“ 盾 曰:‘弑者 趙穿 ,我無罪。’太史曰:‘子為正卿,而亡不出境,反不誅國亂,非子而誰?’”
“國亂”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從曆史文獻和成語角度使用,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指國家政治或社會秩序陷入混亂狀态,常與政權動蕩、内部分裂相關。例如《左傳》中提到“諱國亂也”,即指諸侯國内部動亂需避諱記錄()。
國家層面的動蕩
特指政權更疊、戰争、内亂等引發的國家失序狀态。如《史記·晉世家》中,趙盾因未誅殺作亂者趙穿,被指責“不誅國亂”,這裡的“國亂”既指國家混亂,也暗含作亂者()。
指代作亂者
在特定語境下,“國亂”可指引發動亂的人或勢力。例如《史記》中的“反不誅國亂”,即要求讨伐叛亂者()。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左傳》《史記》等典籍,或查閱古籍注疏類資料(如、4的引文來源)。
《國亂》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漢字“國”是指一個國家、 nation的意思,是九畫,部首為“囗”,讀音為“guó”。漢字“亂”是指混亂、失序的意思,是七畫,部首為“亅”,讀音為“luàn”。
《國亂》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中,形容一個國家或社會出現政治、社會、經濟等方面的動蕩與混亂狀态。
《國亂》的繁體字形為「國亂」。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國」的寫法可能有多種變體,包括以方塊框圍住的正方形,或是更接近今天的樣式;「亂」的寫法也可能存在一些差異,但整體結構與現代相似。
1. 戰争和動亂會給一個國家帶來巨大的破壞。
2. 政權更疊引發了社會的動蕩和國家的亂象。
3. 一個國家的穩定和發展需要擺脫内外的幹擾和國亂的因素。
國家、國内、國外、亂象、亂黨、亂世、亂局、動亂、政亂、社亂
動蕩、混亂、紊亂、不安、動亂
秩序、穩定、安甯、和平、有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