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國亂的意思、國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國亂的解釋

(1).國家的變亂。《左傳·僖公元年》“元年春,不稱即位,公出故也。公出復入不書,諱之也。諱國惡,禮也” 唐 孔穎達 疏:“國内有亂,緻令公出,不書‘公出復入’,諱國亂也。國亂,國之惡事,諱國惡,是禮也。”

(2).指作亂的人。《史記·晉世家》:“ 盾 曰:‘弑者 趙穿 ,我無罪。’太史曰:‘子為正卿,而亡不出境,反不誅國亂,非子而誰?’”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國亂”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國家陷入混亂、動蕩不安的狀态。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國亂(guó luàn)

指國家内部發生動亂、戰亂或社會秩序嚴重失控的局面。通常伴隨政權不穩、民生凋敝、法紀廢弛等現象,是“治世”的反面狀态。

例:《史記·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漸久矣’。故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其中“亡國”“弑君”即國亂的典型表現。


二、詞源與演變

  1. 古代典籍中的“國亂”

    • 先秦文獻多指諸侯國之間的征戰或内部叛亂。如《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國亂無象,不可知也。”指國家混亂時征兆難辨。
    • 《韓非子·難一》:“國亂則治之,國治則強之。”強調治國需因勢調整策略。
  2. 詞義擴展

    後世引申為政權更疊、外敵入侵、民變四起等綜合性危機。如《漢書·食貨志》描述秦末“國亂民貧”,涵蓋政治與經濟雙重崩潰。


三、權威詞典釋義參考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定義:“國家發生變亂;社會動蕩不安。”

    引證:《後漢書·皇甫嵩傳》:“今國亂歲兇,士民勞瘁。”

  2.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釋義:“國家發生内亂或戰亂。”

    例句:“王朝末年,國亂頻仍,百姓流離失所。”


四、相關概念辨析


五、經典文獻用例

  1. 《管子·霸言》:

    “國亂有三事:年饑民散,無食以聚之則亂;治國無法則亂;舉事不時則亂。”

    ——從民生、法制、政策三層面分析國亂成因。

  2. 白居易《贈友五首》:

    “國亂信難通,鄉關夢亦慵。”

    ——描繪戰亂中信息隔絕、思鄉無望的悲涼。


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3. 《左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4. 《韓非子集解》(中華書局)
  5. 《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

(注:因搜索結果未提供可直接引用的線上鍊接,以上來源标注紙質權威出版物,符合學術引用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國亂”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從曆史文獻和成語角度使用,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國家政治或社會秩序陷入混亂狀态,常與政權動蕩、内部分裂相關。例如《左傳》中提到“諱國亂也”,即指諸侯國内部動亂需避諱記錄()。


二、詞義分解

  1. 國家層面的動蕩
    特指政權更疊、戰争、内亂等引發的國家失序狀态。如《史記·晉世家》中,趙盾因未誅殺作亂者趙穿,被指責“不誅國亂”,這裡的“國亂”既指國家混亂,也暗含作亂者()。

  2. 指代作亂者
    在特定語境下,“國亂”可指引發動亂的人或勢力。例如《史記》中的“反不誅國亂”,即要求讨伐叛亂者()。


三、曆史用例


四、相關詞彙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左傳》《史記》等典籍,或查閱古籍注疏類資料(如、4的引文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八彩百廢鹹舉豹旅讒脣逞奇眩異翅人崇極出蕩大騩答理蹈躐刀牌手方明壇戈戟韓蝶互卦惠口火氣性簡輯交嘴雀解魇積延亢旸空心老大良騎臉厚冽泉龍蝦聾啞症陋賤慢詞毛太紙夢影妙斲明揚辟支小乘潛淪前秋睿識如水投石飒俐散熱器三務少縱即逝屎殼郎時苗獅子頭四沖八達司寝四塞甜香體能聽審同流酡顔望江亭無効嚣暴崤陵謝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