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法的意思、吐法的詳細解釋
吐法的解釋
用藥物促使嘔吐的治療方法。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序例二·張子和汗吐下三法》:“如引涎漉涎,取嚏追淚,凡上行者,皆吐法也。”《科學畫報》1983年第9期:“吐法,也叫催吐法,是應用一些催吐的藥物,使病邪或有毒物質從口吐出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詞語分解
- 吐的解釋 吐 ǔ 使東西從口裡出來:吐痰。吞吐。吐剛茹柔(吐出硬的,吃下軟的;喻欺軟怕硬)。 放出,露出:高粱吐穗。吐故納新。 說出:吐話。一吐為快。 吞納咽 吐 ù 内髒裡的東西從口裡湧出:嘔吐。上吐下瀉。
- 法的解釋 法 ǎ 體現統治階段的意志,國家制定和頒布的公民必須遵守的行為規則:法辦。法典。法官。法規。法律。法令。法定。法場。法理。法紀。法盲。法人(“自然人”的對稱。指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的名義獨立參與民事活動
專業解析
吐法,又稱湧吐法,是中醫學治療八法之一,指利用藥物或物理方法促使患者嘔吐,從而排出體内有害物質或病邪的一種治療方法。其核心在于“因勢利導”,使停留于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毒物等從口而出。
一、 字義溯源與基本含義
- 吐 (tù):在漢語中,“吐”的本義指使東西從嘴裡出來。《說文解字》釋為:“吐,寫也。”引申為主動排出、湧出之意。在醫學語境中,特指通過人為誘導使胃内容物經口排出。
- 法 (fǎ):指方法、法則、規範。在中醫裡指系統、規範的診療手段。
- 吐法:合而言之,即“促使嘔吐以祛邪治病的方法”。其本質是利用嘔吐這一生理反應來達到治療目的。
二、 中醫專業釋義與作用原理
吐法主要應用于病位在上、病勢急迫、邪實壅盛而正氣未衰的實證。其作用原理在于:
- 湧洩病邪:直接排出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上焦部位的痰涎、宿食、毒物等有害物質。《黃帝内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提出“其高者,因而越之”的治療原則,為吐法奠定了理論基礎。
- 疏暢氣機:通過嘔吐,可以宣通壅滞的氣機,緩解因痰食、氣郁等導緻的心下痞硬、胸悶煩躁等症狀。
- 開提清陽:在某些情況下,吐法有助于祛除蒙蔽清竅的痰濁,起到開竅醒神的作用。
三、 主要適應症
根據中醫典籍記載(如張子和《儒門事事親》),吐法常用于:
- 痰涎壅塞:如中風痰迷、癫狂痫證痰濁壅盛、喉痹痰阻等。
- 宿食停滞:食積胃脘,脘腹脹滿疼痛,欲吐不得吐者。
- 誤食毒物:尚在胃中,未被吸收時。
- 濕熱郁遏:如某些急黃、濕溫病邪郁上焦。
- 氣機上逆:如某些呃逆、反胃實證。
四、 常用方法與注意事項
- 代表方藥:常用具有催吐作用的中藥,如瓜蒂、藜蘆、常山、膽礬等組成的方劑,如瓜蒂散、參蘆飲等。張仲景《傷寒論》中即有運用瓜蒂散治療“胸中痞硬,氣上沖咽喉不得息者”的記載。
- 物理方法:如鵝翎探喉引吐。
- 禁忌:體質虛弱、氣血不足、孕婦、産後、老人、小兒及病位在下者(如腸腑燥結)禁用或慎用。吐法易傷胃氣,應中病即止,不可過用。
- 調護:吐後宜避風寒,進糜粥調養胃氣。
五、 吐法在現代醫學中的關聯
現代醫學的洗胃術、催吐法在救治口服毒物中毒方面,其目的與中醫吐法有相似之處,均旨在迅速清除胃内毒物。但現代方法更規範、安全,而中醫吐法内涵更廣,不僅用于中毒,更廣泛用于治療痰飲、宿食等内傷雜病。
參考資料來源:
- 字義解釋參考:《說文解字》(古代漢語權威工具書)。
- 中醫理論與應用參考:《黃帝内經》(中醫理論奠基之作)、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确立六經辨證及治法)、張子和《儒門事親》(攻邪派代表作,詳述汗吐下三法)。
- 現代關聯參考:臨床醫學中毒救治原則。
網絡擴展解釋
吐法是中醫學中的重要治療方法之一,屬于傳統“八法”中的湧吐法。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吐法指通過藥物催吐或物理刺激(如羽毛探喉)引導病邪、痰涎、宿食或毒物從口排出,適用于病位偏上的實證。
二、核心原理
基于《黃帝内經》“其高者,因而越之”理論,針對咽喉、胸膈、胃脘等上部病位,通過湧吐使有害物質快速排出體外。
三、應用場景
- 痰涎阻塞:如中風痰壅、喉痹等;
- 宿食停滞:胃脘脹滿疼痛;
- 毒物誤服:短時間内毒物尚在胃中;
- 急症處理:幹霍亂吐瀉不得等急暴病症。
四、常用方法
- 藥物催吐:瓜蒂、藜蘆、膽礬等(實證),參蘆飲(虛證);
- 物理刺激:探喉引吐。
五、禁忌與注意事項
- 禁用人群:體虛氣弱、孕婦、産婦、失血者;
- 副作用:可能損傷胃氣,需嚴格把握適應症。
擴展說明
現代中醫臨床已較少使用吐法,但在特定急救場景(如誤食毒物)仍有應用價值,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别人正在浏覽...
猜憚宸樞馳騁疆場邸旅定一尊鬥剛都蔗遁名匿迹煩鹜風行雷厲奮命敷暢父老幹巴利脆給客橙搆通豪麗黑框花咕朵護身龍減徹駕鹽嗟怨精誠團結景趣窘蹙九解老虎竈淚顆子泠毛流孽梅姑滅收敏括牧倅目眩盤躩騎吹砌紅堆綠秋清圈牢區劃峮嶙茹薇森幻申晤雙趺談微鐵紗題緣瀇洋王珧問途文業我曹無治獻納院謝池春慢新疇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