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天文地理的意思、天文地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天文地理的解釋

[knowledge] 用“天文地理”來泛指知識、學問,這種說法由來已久,例如許多舊小說中說到一個人很有學問,就說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你莫看他樣子蠢,還蠻有靈氣,曉得的天文地理還蠻多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天文地理作為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可從詞源結構、專業定義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以下結合權威詞典與文獻進行闡釋:


一、詞源與結構釋義

  1. 天文

    指日月星辰等天體在宇宙間的分布、運行現象。《漢語大詞典》定義為:“日月星辰等天體在宇宙間分布、運行的現象。” 古代“天文”亦包含大氣現象,《說文解字》注:“天,颠也”,引申為蒼穹萬象;《周禮·春官》載“掌天文星曆”,體現其觀測傳統。

  2. 地理

    指山川土地的環境、形态及變遷規律。《辭海》釋義為:“地球表面的自然環境及社會經濟因素的空間分布與相互關系。” 《周易·系辭》已有“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的對應表述,其中“地理”側重地形、水文、物産等地面特征。


二、合成詞的專業定義

當“天文”與“地理”組合為複合詞時,其含義包含兩層:

  1. 學科範疇

    涵蓋天文學和地理學兩大自然科學領域,如《現代漢語詞典》界定:“天文和地理的合稱,泛指自然科學的宏觀知識體系。”

  2. 能力象征

    在傳統文化中代指廣博學識,如成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水浒傳》),形容人知識淵博、通曉自然萬象。


三、文化内涵與認知框架

  1. 宇宙觀映射

    古代“天文地理”構成認知世界的二元框架:天文象征時間(如曆法節氣),地理象征空間(如疆域分野),二者共同構建時空秩序,見于《淮南子·天文訓》對宇宙結構的論述。

  2. 實踐價值

    傳統應用中,天文用于占星授時,地理用于堪輿選址,如《漢書·藝文志》将“天文”“地理”列為獨立術數門類,體現其現實指導意義。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1.
  2. 夏征農, 陳至立主編. 《辭海》(第七版)[Z].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0.
  3.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Z]. 商務印書館, 2016.
  4. 許慎. 《說文解字》[M]. 中華書局, 1963年影印本.
  5. 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 《周禮注疏》[M].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

網絡擴展解釋

“天文地理”一詞可從傳統語義和現代學科兩個角度解釋,具體如下:

一、傳統語義與起源

  1. 基本定義:指代廣泛的知識與學問,常形容學識淵博之人。例如《水浒傳》中描述“能知天文地理,善會陰陽”,即強調通曉各類知識。
  2. 文化淵源:源自《易經·系辭上》“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後成為古代對自然與人文知識的概括,如《儒林外史》中王冕“貫通天文地理”的描寫。

二、現代學科分類

  1. 天文學:研究宇宙天體(如恒星、行星、星系)及其運動、結構、演化,涵蓋天體物理學、行星科學等領域。
  2. 地理學:分析地球表面自然與人文現象,包括地貌、氣候、生态及人類活動分布規律,分為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兩大分支。

三、交叉與聯繫
兩者雖為獨立學科,但存在關聯。例如地球自轉、公轉影響氣候(地理學),而太陽活動(天文學)亦作用于地球環境。這種互動體現了宇宙與地球系統的整體性。

傳統語境中,“天文地理”象征廣博學識;現代科學中則分屬兩個學科,分别探索宇宙與地球的規律。其雙重含義反映了從古代經驗總結到現代科學細分的演變。

别人正在浏覽...

钣錠保加利亞冰玉粲如成瘾性敕準串客綽路騎打醋炭倒篷釘帽地主之儀封冢風中之燭高義薄雲天輵轇更自關軸國車宏度黃皮子嘉話匠骊建馬郊縣浃宙解事解羽螏蟍金銘撅皇城﹐撾怨鼓曠迥冷盤連鍋端了如轹釜流量論判盲昧僈楛嫚罵猕猴戲謬惡摩畫攮業能說會道篇帙飄蓬齊桓公輕重緩急區區之衆山草石林司慎退免詳華銜名小老笑聲信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