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天文地理的意思、天文地理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天文地理的解释

[knowledge] 用“天文地理”来泛指知识、学问,这种说法由来已久,例如许多旧小说中说到一个人很有学问,就说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你莫看他样子蠢,还蛮有灵气,晓得的天文地理还蛮多哩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天文地理作为汉语复合词,其含义可从词源结构、专业定义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以下结合权威词典与文献进行阐释:


一、词源与结构释义

  1. 天文

    指日月星辰等天体在宇宙间的分布、运行现象。《汉语大词典》定义为:“日月星辰等天体在宇宙间分布、运行的现象。” 古代“天文”亦包含大气现象,《说文解字》注:“天,颠也”,引申为苍穹万象;《周礼·春官》载“掌天文星历”,体现其观测传统。

  2. 地理

    指山川土地的环境、形态及变迁规律。《辞海》释义为:“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因素的空间分布与相互关系。” 《周易·系辞》已有“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的对应表述,其中“地理”侧重地形、水文、物产等地面特征。


二、合成词的专业定义

当“天文”与“地理”组合为复合词时,其含义包含两层:

  1. 学科范畴

    涵盖天文学和地理学两大自然科学领域,如《现代汉语词典》界定:“天文和地理的合称,泛指自然科学的宏观知识体系。”

  2. 能力象征

    在传统文化中代指广博学识,如成语“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水浒传》),形容人知识渊博、通晓自然万象。


三、文化内涵与认知框架

  1. 宇宙观映射

    古代“天文地理”构成认知世界的二元框架:天文象征时间(如历法节气),地理象征空间(如疆域分野),二者共同构建时空秩序,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对宇宙结构的论述。

  2. 实践价值

    传统应用中,天文用于占星授时,地理用于堪舆选址,如《汉书·艺文志》将“天文”“地理”列为独立术数门类,体现其现实指导意义。


权威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1.
  2. 夏征农, 陈至立主编. 《辞海》(第七版)[Z].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0.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Z]. 商务印书馆, 2016.
  4. 许慎. 《说文解字》[M]. 中华书局, 1963年影印本.
  5. 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 《周礼注疏》[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网络扩展解释

“天文地理”一词可从传统语义和现代学科两个角度解释,具体如下:

一、传统语义与起源

  1. 基本定义:指代广泛的知识与学问,常形容学识渊博之人。例如《水浒传》中描述“能知天文地理,善会阴阳”,即强调通晓各类知识。
  2. 文化渊源:源自《易经·系辞上》“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后成为古代对自然与人文知识的概括,如《儒林外史》中王冕“贯通天文地理”的描写。

二、现代学科分类

  1. 天文学:研究宇宙天体(如恒星、行星、星系)及其运动、结构、演化,涵盖天体物理学、行星科学等领域。
  2. 地理学:分析地球表面自然与人文现象,包括地貌、气候、生态及人类活动分布规律,分为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两大分支。

三、交叉与联系
两者虽为独立学科,但存在关联。例如地球自转、公转影响气候(地理学),而太阳活动(天文学)亦作用于地球环境。这种互动体现了宇宙与地球系统的整体性。

传统语境中,“天文地理”象征广博学识;现代科学中则分属两个学科,分别探索宇宙与地球的规律。其双重含义反映了从古代经验总结到现代科学细分的演变。

别人正在浏览...

僾逮宝幄拔尤冰儿蔽鄣博罗驳异传龟袭紫从列氐人国都美堆房独门儿铎鞘鹅鼻方人拂帚感应电动势光杆司令官槐古儿汗蒿目黑里俏浤浤花肥家道消乏金虎台九规狷独絶意抗质诓语宽洪大度酷恶乐熙熙柳昏花螟柳陌花丛吏文马蠲蛮军蛮夷门齿闹垓垓逆退欠须起衅生魂胜却饰美识时务者爲俊杰手植述録夊夊擡筐通舟温宿五推下颚枭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