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特奏名的意思、特奏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特奏名的解釋

宋 代科舉制度的一種特殊規定:考進士多次不中者,另造冊上奏,經許可附試,特賜本科出身,叫“特奏名”,與“正奏名”相區别。《宋史·選舉志一》:“ 開寶 三年,詔禮部閲貢士及十五舉嘗終場者,得一百六人,賜本科出身。特奏名恩例,蓋自此始。”《宋史·選舉志一》:“二十一年,禦試得正奏名四百人,特奏名五百三十一人,中興以來,得人始盛。”參閱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四編第一章第一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特奏名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特殊類别,專指經皇帝特許獲得殿試資格的考生。該制度始于宋代,主要針對多次落榜但堅持應考的年長士人,《宋史·選舉志》記載"凡士貢于鄉而屢绌于禮部,或廷試所不錄者,積前後舉數,參其年而差等之,遇親策士則别籍其名以奏,徑許附試,謂之特奏名"(來源:《中國科舉制度通史·宋代卷》)。其核心特征包含三方面:

  1. 資格獲取:需累計應舉次數達15-20次,年齡多在40歲以上,經地方官舉薦
  2. 考試形式:單獨設立考場,試題難度低于正奏名進士
  3. 授官規格:多授予州助教、文學等基層官職,俸祿僅為正榜進士的1/3

該制度實質是朝廷對落第士子的安撫政策,既維護科舉公平性,又防止知識階層因長期失意引發社會動蕩。明代學者王圻在《續文獻通考》中評價"此祖宗曲盡物情,仁至義盡之法也"(來源:《科舉學導論》),反映出特奏名制度在穩定統治秩序方面的特殊作用。

網絡擴展解釋

“特奏名”是宋代科舉制度中的一項特殊政策,主要針對多次參加進士考試落榜的考生。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特奏名制度允許在省試中多次落第(通常達15次以上)的考生,經禮部造冊上奏後,由皇帝特許參加附試,合格者賜予“同進士出身”資格。這一制度與常規錄取的“正奏名”形成區别。

2.曆史起源

該制度始于宋太祖開寶三年(970年),首次對15次落榜的106名考生特賜出身,此後逐漸形成定制。

3.制度目的

4.實施特點

5.字詞解析


擴展參考:特奏名制度被稱為“恩科”或“恩榜”,是宋代“重文抑武”政策的體現,對後世科舉制中“舉人”“貢士”等寬限政策有深遠影響。想了解更多細節,可查看、3、4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半半拉拉筆帽博聞材茂行絜澄神離形赤诏醇潔詞侍撮十錯迕待問打青大氣圈蝶泳抵牾反據鳳凰衣浮報敢不鈎爪管樂器顧累海盟山呪黑蜃混撓腳尖結症儆懼矜煉金髇濟弱扶傾口渴亂尨娈童輪裳蔑污明恤摩揣目鏡片玉青山寝迹窮神榷束慴悚書會水陽松桷貪黩貪強套話田荊通幽洞冥頹綱兀得鹹鹾巷言相宜縣罄笑樂院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