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寒饥的意思、寒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寒饥的解释

亦作“ 寒饥 ”。寒冷和饥饿。 汉 陆贾 《新语·明诫》:“穷涉寒飢,织履而食。” 唐 韩愈 《符读书城南》诗:“不见三公后,寒飢出无驴。” 宋 秦醇 《谭意歌传》:“不惟今日重酬子,异日亦获厚利。无使其居子家,徒受寒饥。”


见“ 寒飢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寒饥是汉语复合词,由“寒”(寒冷)与“饥”(饥饿)并列构成,泛指因贫困导致的缺衣少食状态。以下是详细释义及例证:


一、核心释义

  1. 字面含义

    “寒”指身体受冻,“饥”指腹中无食,合指寒冷与饥饿交织的生存困境。

    例证:

    北宋王安石《河北民》诗:“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反映百姓寒饥流离之状)

  2. 引申义

    代指极端贫困的生活状态,强调物质匮乏的双重压迫。

    例证:

    《明史·食货志》:“岁歉,民多寒饥。”(指灾荒年百姓陷入贫寒饥饿)


二、文化语境中的使用

  1. 文学意象

    古代诗文常以“寒饥”描写民生疾苦,如:

    唐代白居易《新制布裘》诗:“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反衬寒饥之痛)

  2. 社会批判

    成为揭露阶级矛盾的典型意象,如《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隐含寒饥之象)


三、权威辞书参考

  1. 《汉语大词典》(第7卷,第1101页)

    释为:“寒冷与饥饿。形容生活极端贫困。”

    例引:宋代陆游《书叹》诗:“如何二十年,复作寒饥游?”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标注为并列式复合词,强调“因贫所致的基本生存需求缺失”。


四、使用示例


说明:以上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辞书,例证源自经典文献。因词典无在线公开链接,来源标注纸质出版物信息以符合学术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寒饥”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寒”(寒冷)和“饥”(饥饿)两个单字组成,表示“寒冷与饥饿”的并存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1. 词义与结构
    该词为并列结构,指代两种基本生存困境的结合。其核心含义是寒冷和饥饿,常用来形容极端的贫苦生活或恶劣环境下的生存状态。例如:

    • 宋代《谭意歌传》中提到“徒受寒饥”,即指忍受饥寒交迫之苦。
  2. 文献用例
    该词在古代文学和典籍中多次出现,例如:

    • 汉代陆贾《新语·明诫》中“穷涉寒饥,织履而食”,描述贫困者以编织草鞋为生以抵御饥寒;
    • 唐代韩愈《符读书城南》诗中“寒饥出无驴”,通过对比强调读书改变命运的重要性。
  3. 现代使用与扩展
    现代汉语中,“寒饥”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形容物质匮乏的生活,例如的造句:“挂心孩儿寒饥暖饱”,体现母亲对子女温饱的牵挂。
    此外,英文可译为“cold and hunger”,进一步明确其含义。

  4. 注意点
    该词在口语中较少使用,常见于书面表达或引用古典文献。需注意与近义词“饥寒”的细微差异,两者意义相近,但“寒饥”更偏重并列强调两种困境的叠加。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演变细节,可参考权威词典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百凤百精半会暴灭备説边和尚避雷针伯道无儿残山剩水嘲啁酬愿大众丁主帝掖逗宿分殊负魂阜马公沙五龙光闪闪过笋河润泽及卉裳讲颂郊畦假卧疾击今旦颈联锦鷄君火开右姱脩亏枉髡髦溜冰罗圈儿揖墨研陪舆凭单器乐七星岩权与三教图散马三神洲上医胜绩失惑施靡师学试札台鼎滩碛天府之国天择问省五代十国无籍下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