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寒饥 ”。寒冷和饥饿。 汉 陆贾 《新语·明诫》:“穷涉寒飢,织履而食。” 唐 韩愈 《符读书城南》诗:“不见三公后,寒飢出无驴。” 宋 秦醇 《谭意歌传》:“不惟今日重酬子,异日亦获厚利。无使其居子家,徒受寒饥。”
见“ 寒飢 ”。
“寒饥”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寒”(寒冷)和“饥”(饥饿)两个单字组成,表示“寒冷与饥饿”的并存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与结构
该词为并列结构,指代两种基本生存困境的结合。其核心含义是寒冷和饥饿,常用来形容极端的贫苦生活或恶劣环境下的生存状态。例如:
文献用例
该词在古代文学和典籍中多次出现,例如:
现代使用与扩展
现代汉语中,“寒饥”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形容物质匮乏的生活,例如的造句:“挂心孩儿寒饥暖饱”,体现母亲对子女温饱的牵挂。
此外,英文可译为“cold and hunger”,进一步明确其含义。
注意点
该词在口语中较少使用,常见于书面表达或引用古典文献。需注意与近义词“饥寒”的细微差异,两者意义相近,但“寒饥”更偏重并列强调两种困境的叠加。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演变细节,可参考权威词典来源。
《寒饥》是一个常见的词语,它包含两个字,分别是「寒」和「饥」。
「寒」字表示寒冷,「饥」字表示饥饿。
「寒」字的拆分部首是「宀」,总共包含9个笔画;「饥」字的拆分部首是「食」,总共包含7个笔画。
《寒饥》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社会中,寒冷和饥饿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这个词语用来形容人们遭受寒冷、饥饿的痛苦。
在繁体字中,「寒」字和「饥」字的书写形式稍有变化,但意思和拼音发音相同。
在古代的汉字中,「寒」字的写法为「涵」或「崡」;「饥」字的写法为「几」或「乩」。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古代的写法逐渐被「寒」和「饥」所取代,现代汉字写法中常用的是「寒」和「饥」字。
例句:
1. 他们忍受着寒饥度过了漫长的冬天。
2. 在那个贫困的山区,很多人仍然面临着寒饥的困扰。
组词:
1. 寒冷
2. 饥饿
3. 饥荒
4. 饱暖
近义词:
1. 饥馑
2. 匮乏
3. 饿肚子
反义词:
1. 温暖
2. 饱食
3. 充足
《寒饥》这个词语准确地描述了人们在面对寒冷和饥饿时所经历的困境和痛苦。通过使用这个词语,人们可以更加生动地描述贫困和困苦的现象。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