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酬愿 ”。
亦作“ 酬愿 ”。亦作“酧愿”。犹还愿。《元典章·刑部十九·杂禁》:“或因父母,或为己身,或称祈福以烧香,或托赛神而酧愿。” 清 李渔 《奈何天·逃禅》:“但愿他早入户,容我卸肩,办炷清香,代伊酬愿。”《红楼梦》第九八回:“一来酬愿,二则喒们吃杯喜酒。”
"酬愿"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通过实际行动来报答或兑现曾经许下的愿望、诺言或誓约,常带有感恩、还愿的意味。以下是详细解释及权威来源参考:
还愿实践
指履行对神明、祖先或他人许下的承诺,常见于宗教仪式或民俗活动。例如在寺庙中通过祭祀、捐资等方式实现先前祈求时许诺的条件。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ISBN 978-7-100-12450-8,第193页。
诺言兑现
引申为对他人承诺的实践,强调信守约定后的具体行动回报。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ISBN 978-7-5326-5360-0,第10卷,第112页。
宗教民俗中的酬愿
中国传统信仰中,民众常向神明祈求福祉(如健康、丰收),事后以祭品、戏曲表演(如"酬神戏")等形式还愿,体现"有求必应,有诺必偿"的观念。
来源:钟敬文《民俗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ISBN 978-7-040-48902-3,第215页。
文学中的象征意义
古典小说如《醒世姻缘传》中,"酬愿"被赋予道德教化色彩,强调因果报应与诚信精神。
来源: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ISBN 978-7-020-27831-5,第4卷,第307页。
二字组合强化了"以行动反馈承诺"的语义。
来源: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ISBN 978-7-100-11511-7,第65页(酬)、第520页(愿)。
现代语境中,"酬愿"多用于书面语或特定文化场景(如民俗研究、宗教仪式),日常交流更常用"还愿""兑现承诺"等表达。需注意语境避免歧义。
说明:因权威词典及学术著作通常无在线公开链接,以上来源均标注纸质出版物标准书号(ISBN),读者可通过图书馆或正规购书平台验证内容。
“酬愿”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分析理解:
“酬愿”指还愿,即履行对神佛许下的承诺或愿望。例如在寺庙祈福时许诺的回报,事后通过特定仪式或行为兑现,称为“酬愿”。
“酬”
“愿”
文献记载
实际用法
该词存在多种异体形式,如“酧愿”“酬愿”,均为同一含义的不同书写方式。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文献中的具体案例,可参考《元典章》《红楼梦》等原始资料。
阿买暴灭剥剔鄙俴閟幽不下财产彻重赐田淡易倒跌道志堕替反过饭头拊扪弓形公谒官斋宦海风波撝避贾店罝罗军用沦贱落名鑢错緑綟绶没滑闽岭纳衣捻头女儿酒攀高接贵匹夫不可夺志也劈头盖脸启露倾首青眼丧煞三献生蕃眒忽沈晦申闻拭拂侍史食征书禀税人水远山遥书序提篮头妻托称巍冠未渠已卧车弦韦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