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无藉 ”。谓不纳税或不征税。《管子·国蓄》:“人君御穀物之秩,相胜而操事於其不平之间,故万民无籍而国利归於君也。”《管子·臣乘马》:“国器皆资,无藉於民。”
(2).指无赖汉。 明 邵璨 《香囊记·强婚》:“孺人,这般无籍,如何对付他。”《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我的女儿从小娇养起来,若嫁你恁样无籍,有甚出头日子!”
无籍是汉语中具有多维度含义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无户籍身份
指未在官方户籍系统中登记的人员。古代户籍制度严明,“无籍”常指流民或脱离户籍管理的群体。例如《汉书·食货志》提到“民无户籍者,谓之流亡”,强调户籍作为身份合法性的依据。
无文献记录
用于形容未被典籍、史册记载的事物或人物。如《文心雕龙·史传》载“事无籍者,不可考也”,说明缺乏文献佐证的史实难以追溯。
无法律依据
在法律语境中,指行为或主张缺乏明文规定或合法凭证。明代《大明律》规定“田宅交易无籍者,视为私契”,强调合法文书的重要性。
哲学与文学引申义
道家典籍中,“无籍”可隐喻超脱世俗规范的状态。《庄子·逍遥游》有“至人无籍”之说,指摒弃外在束缚的精神境界。
以上释义综合参考《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古代法律术语考释》(中华书局,2009)等权威文献,兼顾词源考据与语境应用。
“无籍”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因语境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不纳税或不征税
源自古代文献,如《管子·国蓄》提到“万民无籍而国利归於君”,指国家未向百姓征收赋税。此用法多出现在经济或政策相关的历史记载中。
指无赖汉或社会边缘人
多用于形容没有户籍、固定住所或正当职业的人。例如《聊斋志异·胭脂》中“毛大者,游手无籍”,描述游手好闲的无业者。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管子》《聊斋志异》等古籍原文或权威词典。
爱礼存羊宝篆鄙介驳乐炒冷饭吃回扣齿籍酬荅徂丧当兔大意雕几薡蕫端拜二郑芳意绯红丰鬒肤辞高卧东山宫縚诡产骨瘦如柴寒舍合市灰志篲箒翦弱骄宕警探近前矜忍锦纨疾驶积逾跼蠼苦操晜弟了语立石露坛麦饭豆羹暖霁嚬蛾钱锅子切换穷晷骑鱼软乎乳羝森严审练四眺缩手缩脚甜叶菊童科土老财外祖母详驳像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