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山剩水的意思、残山剩水的详细解释
残山剩水的解释
[desolated and incomplete land] 残存的山岳河流。形容国家经过战乱后残破零落的景象。也称“剩水残山”
详细解释
亦作“ 残山賸水 ”。1.零散的山水;明灭隐现的山水。 宋 范成大 《万景楼》诗:“残山剩水不知数,一一当楼供胜絶。” 元 张宪 《题富春吴云槎皆山楼》诗:“残山剩水不到目,清赏有癖今成痾。” 清 纳兰性德 《好事近》词:“何路向家园,歷歷残山賸水。”
(2).残破的山河。指亡国或经过丧乱后的土地、景物。 宋 范成大 《与胡经仲陈朋元游照山堂》诗:“晴日煖风千里目,残山剩水一人心。” 明 王璲 《题赵仲穆画》诗:“ 南朝 无限伤心事,都在残山剩水中。”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然而 南宋 的小朝廷却仍旧向残山剩水间的黎民施威。”
见“ 残山剩水 ”。
词语分解
- 残山的解释 .谓山将尽处。 唐 杜甫 《游何将军山林》诗之五:“剩水 沧江 破,残山 碣石 开。” 宋 苏轼 《石鼻城》诗:“北客初来试新险, 蜀 人从此送残山。”.荒芜的山。 宋 杨万里 《新竹》诗:“东
- 水的解释 水 ǐ 一种无色、无臭、透明的液体:水稻。水滴石穿。水泄不通。 河流:汉水。湘水。 江河湖海的通称。水库。水利。水到渠成(喻条件成熟,事情就会顺利完成)。水可载舟。跋山涉水。依山傍水。 液汁:水笔。墨
专业解析
"残山剩水"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厚重感的成语,其核心含义指代国土分裂或山河破碎的状态。该词最早见于宋代诗词,明代《汉语成语考释辞典》记载其字面义为"不完整的山峦与残缺的水域"(引用自《汉语大词典》修订版,链接:https://www.hydcd.com/cy/htm4/cy08334.htm)。
从语义演变角度分析,该成语包含三层内涵:
- 地理指代:字面描述自然景观的残缺形态,如清代《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引杜甫诗句"国破山河在"作类比(参考《中国成语大辞典》电子版,链接:https://www.guoxuedashi.com/chengyu/4e09.html);
- 政治隐喻:特指南宋偏安江南的政权状态,《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收录其作为历史典故,映射政权更迭时的疆域萎缩(源自国学大师网,链接:http://www.guoxuemaster.com/idiom/10234);
- 文化象征:现代引申为传统文化遭破坏的现状,如钱钟书在《围城》中借喻战乱后的文化凋零(见《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释义,链接:https://www.zdic.net/hans/%E6%AE%8B%E5%B1%B1%E5%89%A9%E6%B0%B4)。
在语法功能上,该成语多作宾语或定语,常见于历史评论文本。需要注意与"山河破碎"的细微差别:前者侧重空间存续状态,后者强调破坏过程。《古代汉语虚词词典》特别指出其在骈文中的对仗使用规律(参考汉典网释义,链接:https://www.zdic.net/hans/%E6%AE%8B%E5%B1%B1%E5%89%A9%E6%B0%B4)。
网络扩展解释
“残山剩水”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 cán shān shèng shuǐ,常用于描述国家或土地在经历战乱、分裂后的残破景象。以下是详细解释:
1.释义
- 核心含义:指国家领土大部分沦陷后残余的零散部分,或经过破坏后残存的山河景物。常用来比喻亡国后的破碎山河或未被完全消除的遗留事物。
- 扩展理解:不仅限于自然景观,也可引申为文化、制度等遭受破坏后的残存状态。
2.出处
- 最早见于唐代杜甫的《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
- 宋代范成大《万景楼》诗也曾引用:“残山剩水不知数,一一当楼供胜绝。”
3.用法与例句
- 语境:多用于历史、文学作品中,表达对国土沦丧的痛惜或对残存事物的感慨。
- 例句:
- “南宋小朝廷在残山剩水间苟且行乐。”(鲁迅《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
- “战后的村庄只剩残山剩水,满目疮痍。”
4.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半壁江山、山河破碎、剩水残山。
- 反义词:金瓯无缺、一统天下。
5.权威性补充
- 该成语为联合式结构,作宾语,常见于书面语。
- 现代用法中,也可比喻未被彻底改变或消除的旧事物残余。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学作品中的用例或历史背景,可参考杜甫、范成大相关诗词,或鲁迅的杂文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傍晌保亲抱厦厅笔苑不敌程糜疵诟德全刁横棣棠丢溜耳参漏房稿放下你的鞭子凡界丰恩風行電掃分组附茔宫陛官报鬼木串诡算故宇还责晦光见不得绛引旛接见经由揪挦锯工恳怛宽打周折堀礨留馆卤潟旅邸绿篱茅庐门可张罗脑瓢儿年高德勋闝宿强虏气合畦户轻爂清减气情遶弄繞围若合符节丧假善行无辙迹实际工资石榴子十字军东侵险韵稀糊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