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马远 作,画 老子 、 释迦 、 孔子 三人。画上 老子 中坐, 释迦 立于旁, 孔子 则作礼于前。 宋 周密 《齐东野语·三教图赞》:“ 理宗 朝,有待詔 马远 画《三教图》。 黄面老子 则跏趺中坐, 犹龙翁 儼立於傍,吾夫子乃作礼於前。”
“三教图”是明代画家丁云鹏创作的一幅宗教题材绘画,描绘佛、儒、道三教创始者共坐交谈的场景。以下为详细解释:
核心内容
画作以虚构的形式呈现了佛教释迦牟尼、儒家孔子和道教老子三位圣贤共处的画面。画面中释迦牟尼居中端坐,身着红袍,法相庄严;孔子(左)束冠蓄须,着青衣,儒雅敦厚;老子(右)骨骼清奇,穿褐袍,神情专注。这种场景在现实中并不存在,是画家对三教融合思想的艺术表达。
创作背景与意图
明代儒、道、释三教逐渐融合,宗教绘画呈现世俗化倾向。丁云鹏通过此画表达对佛、道思想的推崇,同时体现对儒家学说的尊崇。画中人物脱离传统程式化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文人审美情趣。
艺术特色
相关争议
宋代马远曾作同名画作(老子居中,释迦旁立,孔子行礼),但丁云鹏版本因存世实物(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及明代文化背景更具研究价值。
注:若需了解更完整的图像细节或历史考据,可参考故宫博物院相关文献(来源4、7)。
《三教图》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三个主要的宗教:儒教、佛教和道教的图案或插画。它是三教合一的象征,代表了中国人民对多元宗教信仰的包容和和谐。
《三教图》的拆分是由汉字的部首和笔画组成。其中,“三”的部首是“一”,共一笔;“教”的部首是“⺜”(忄),由3笔组成;而“图”的部首是“⺝”(囗),由1笔组成。
《三教图》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在汉字的繁体写法中,一般采用「三敎圖」来表示,强调了三个宗教的圆融与和谐。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三教图」的字形稍有不同。现代汉字中的「三」字原本由「僧」字的上部分组成,意为佛教僧侣。而「教」字则由「孝」字与「夕」(日落)组合而成,表示儒教讲究孝道与夕阳文化。最后的「图」字由左右两个「言」字构成,代表了道教的修行之道。
他用《三教图》作为主题,设计了一幅寓意和谐与包容的艺术作品。
三教合一、教育、图画、宗教、和谐、包容
三敎圖、三教合一的图案或画面
分教离教、宗教冲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