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下晡的意思、下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下晡的解释

申后五刻,即下午五时三刻。《素问·标本病传论》:“夏下晡。” 王冰 注:“下晡,谓日下於晡时,申之后五刻也。”《汉书·天文志》:“而 汉 魏鲜 集腊明正月旦决八风……旦至食,为麦;食至日跌,为稷;跌至晡,为黍;晡至下晡,为叔;下晡至日入,为麻。”《史记·天官书》“跌”作“昳”,“晡”作“餔”,“叔”作“菽”。《宋书·王镇恶传》:“下晡间,於金城东门北三十步凿城作一穴, 桓 ( 王桓 )便先众入穴, 镇恶 自后继之。” 清 恽敬 《东路记》:“二十七日下晡发。行六十里,宿 荏港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下晡是中国古代计时系统中对特定时段的称谓,其核心含义指申时(下午3点至5点)的后半段,即临近傍晚的时段。该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原为中医理论中用于描述人体气血运行周期的术语,后逐渐扩展至日常计时领域。

从构词法分析,“下”在此表示时序的靠后位置,“晡”本义为申时进食的时段(《说文解字》释“晡”为“申时食也”)。二者组合形成的时间概念,在《类经图翼》中有明确界定:“下晡者,申之将尽,酉之欲至也。”说明其时间范围约在申时末刻,相当于现代时间的下午4时45分至5时之间。

在传统医学典籍中,《素问·脏气法时论》记载:“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下晡甚。”这里将下晡作为疾病症状变化的观测时点,反映了古代医学与天文历法的深度融合。该时段在五行学说中对应金气旺盛之时,故《针灸甲乙经》特别强调此时不宜进行特定穴位的针刺治疗。

历史文献中的具体应用可见于《汉书·天文志》:“日下晡时,月食从东北方起。”此类天文现象记录,佐证了该时间概念在汉代已形成标准化表述。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十二时辰制的演变,清代《协纪辨方书》将下晡与“日入”并称,其时间范围略有延展至酉时初刻(下午5时至6时)。

引用来源:

  1. 《黄帝内经》素问篇
  2. 许慎《说文解字》
  3. 张介宾《类经图翼》
  4. 班固《汉书·天文志》
  5.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网络扩展解释

“下晡”是古代汉语中表示时间的词汇,其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义

“下晡”指下午晚些时候,通常对应傍晚或黄昏时分,即太阳开始西沉至日落前后的时间段。在传统时辰划分中,它属于“申时”的后半段,即申时五刻(约现代时间17:45左右)。

二、时间考据

  1. 古代计时依据
    古人以太阳位置计时,申时为下午3-5点,“下晡”特指申时末尾的五刻(一刻约15分钟),即接近下午5点三刻。
  2. 不同文献的差异
    • 《素问》注疏认为“下晡”是申时后五刻;
    • 部分现代学者结合十六时制推算为15:45-17:15;
    • 也有观点将其等同于“晡时”(申时)或延伸至酉时末尾(约日落前)。

三、应用领域

  1. 中医理论
    在《黄帝内经》中,“下晡”与五脏疾病症状变化相关。例如肝病患者在此时段病情可能加重(“肝病者,下晡甚”)。
  2. 历史文献
    如《汉书·天文志》用“下晡”描述特定时段的天象观测记录。

四、现代对应时间

按古代“百刻制”换算,申时为15:00-17:00,五刻即75分钟,故“下晡”约为16:15-17:15。但因历法差异,具体时间存在学术争议。

别人正在浏览...

百顺逼临惨然豺羽春蛙秋蝉错崿旦奭递籍甘州曲鲠骨格物穷理贡诚勾使光圆官业轨伍悍夫浩滂河南横扃横批薨落黄绵袄绛纱幔僭王简验家涂金鸾殿决眦克长克捷旷远宽譬量交鍊气猎马录制冥果牛山悲皮库剖诉潜图商估守经霜辰述律蜀麻书圃滖灖套袖铁扒亭落托钵外举汙庳武牢祥物闲气布衣闲云孤鹤小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