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寒号虫的意思、寒号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寒号虫的解释

又名“鶡鴠”。动物名。外形如蝙蝠而大。冬眠于岩穴中。睡时倒悬其体。食甘蔗和芭蕉等的汁液。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寒号虫》:“ 五臺山 有鸟,名寒号虫,四足,有肉翅,不能飞。”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禽二·寒号虫》﹝释名﹞引 郭璞 曰:“鶡鴠,夜鸣求旦之鸟。夏月毛盛,冬月裸体,昼夜鸣叫,故曰寒号。”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寒号虫是中国古代文献中对一类特殊啮齿动物的称谓,现代生物学确认为复齿鼯鼠(学名:Trogopterus xanthipes),属鳞尾松鼠科寒号鸟属。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文化内涵及科学考据角度分述:


一、汉语词典释义

  1. 本义

    指栖息于山崖石缝、夜间活动的小型哺乳动物。其前肢至后肢有皮膜相连,可滑翔飞行,故民间俗称“寒号鸟”,实非鸟类。《本草纲目》载:“寒号虫,四足,有肉翅不能远飞。”

  2. 引申义

    因该动物鸣声凄厉,古人附会其习性懒惰,秋冬不筑巢,故有“得过且过”的寓言。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描述:“至深冬严寒之际,毛羽脱落,遂自鸣曰‘得过且过’。”


二、文化意象与成语来源


三、科学考据与物种确认

  1. 生物学特征

    复齿鼯鼠体长约30厘米,尾蓬松,滑翔膜伸展达40厘米。昼伏夜出,以植物嫩叶、果实为食,粪便为中药“五灵脂”(《中国动物志》)。

  2. 分布与习性

    分布于华北、西南山地森林。其冬季鸣叫实为求偶行为,非因懒惰,古人观察有误(《中国哺乳动物多样性》)。


四、权威文献参考

  1. 古籍溯源
    • 李时珍. 《本草纲目·禽部》. 明代
    • 陶宗仪. 《南村辍耕录·卷十五》. 元代
  2. 现代研究
    • 中国科学院《中国动物志:兽纲》. 科学出版社
    • 王应祥. 《中国哺乳动物种和亚种分类名录》. 中国林业出版社

“寒号虫”兼具语言学、文化学与动物学三重意义:其名源于古籍对复齿鼯鼠的记载,引申为“得过且过”的警世寓言,现代科学则修正了古人的误解。该词是汉语中“以动物喻理”的典型范例,反映了传统文化对自然现象的哲学思考。

网络扩展解释

“寒号虫”是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一种特殊动物,具有生物学和文化寓意的双重含义。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生物学特征

  1. 物种形态
    寒号虫又名“鶡鴠”或“鹖鴠”,外形类似蝙蝠但体型较大,体长可达一尺,展翅宽约二尺,属于哺乳纲翼手目动物。其特点是四足有肉翅,但无法飞行,冬眠时倒悬于岩穴中,以甘蔗、芭蕉等植物汁液为食。

  2. 生态习性
    该动物在夏季羽毛色彩绚烂,冬季则全身光秃,这一特征成为寓言故事的来源。


二、文化寓意

寒号虫因元代陶宗仪《辍耕录》中的寓言故事广为人知:


三、药用价值

寒号虫的粪便被称为“五灵脂”,是传统中药材:


“寒号虫”既是古代对特定动物的描述,也因寓言成为文化符号,其生物学特征与药用价值在《本草纲目》等典籍中均有记载。如需进一步了解寓言细节或药方,可查阅《辍耕录》及中医药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八口半真半假卑卑倍畔杯水之谢迸集并手策免伥鬼长规长生库唓嗻愁懃船舰打凤捞龙戴进倒寘地位断灭鹅绒奉盛傅父刮喇祼尸孤棹捍蔽横丝黄甲黄头小儿间接税角椅进致噜哩噜囌弥历木杪铙钹牛山下涕敲弹倾箱倒箧如画赛车山魈沈伏石钵事理诗阵书録溲话擡估田坑石痛下针砭卫跸威肃五石五经师乡户鮝腊象蛇希静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