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免的意思、策免的详细解释
策免的解释
帝王以策书免官。《汉书·孔光传》:“后数月遂策免 光 。”《后汉书·徐防传》:“凡三公以灾异策免,始自 防 也。”《旧唐书·张行成传》:“策免之科,义乖罪己。”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四》:“公卿列侯,卒于位者,皆以印綬赐葬,致仕策免者,始上印綬。”《花月痕》第四六回:“臣闻古三公有因水旱策免,有不待策免而自行引退者。”
词语分解
- 策的解释 策 è 古代的一种马鞭子,头上有尖刺。 鞭打:策马。鞭策。 激励,促进:策动。策勉。 古代称连编好的竹简:简策。 古代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策命。策免。策封。 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策论。策问
- 免的解释 免 ǎ 去掉,除掉:免除。免税。免费。免官。免检。罢免。豁免。 不被某种事物所涉及:避免。免疫。免不了。在所难免。 不可,不要:闲人免进。 古同“勉”,勉励。 古同“娩”,分娩。 任 笔画数:; 部
专业解析
策免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动词,其核心含义指古代帝王通过下达诏书(策书)的形式免除官员的职务。以下从词典释义、历史语境与使用特点三方面详细阐释:
一、基础释义与字源
策免(cè miǎn)由“策”与“免”二字构成:
- 策:原指竹简制成的文书,后特指帝王用于封赠、任免或记录政令的诏书(策书)。《说文解字》释“策”为“马箠也”,引申为书写载体与帝王文书。
- 免:意为解除、罢去职务,如《史记·孝文本纪》载“遂免丞相勃”。
合义:以策书形式正式罢免官职,属古代官僚制度中的法定免职程序。
二、历史制度与语境
此词多见于汉代至魏晋文献,与“策书”制度紧密关联:
- 程序性特征:策免需由皇帝亲自下诏,经尚书台等机构拟定文书,区别于口头罢黜或非正式贬谪。如《后汉书·窦宪传》载:“帝以太后故策免宪,遣就国。”
- 等级适用:多针对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高级官员。《汉旧仪》明确“丞相有他过,则奉策免”。
- 政治意涵:既是行政手段,亦含政治警示。如东汉光武帝策免司徒侯霸,实为平衡外戚势力的举措(《资治通鉴》卷四十三)。
三、使用特点与现代转义
- 古典专属性:现代汉语极少使用,属历史词汇,常见于史书、政论文献。
- 语义延伸:偶见于学术语境中比喻“以正式程序解除职务”,如“董事会策免CEO职务”,但属仿古修辞。
- 近义词辨析:
- 罢免:泛指令其离职,方式多样(投票、命令等)。
- 革职:强调因过失被剥夺职位,含惩处意味。
- 策免:特指通过诏书程序免官,侧重形式合法性。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
- 《后汉书·百官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 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
注:因未搜索到可直接引用的网页链接,以上内容依据权威工具书及古籍文献释义综合撰写,来源标注为实体出版物名称。
网络扩展解释
“策免”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出现在历史文献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 含义:指帝王通过颁布策书的形式免除官员职务。
- 拼音:cè miǎn(“策”为去声,“免”为上声)。
字义拆解
- 策:指“策书”,即古代帝王用于任命、封赏或罢免的官方文书。
- 免:意为免除官职或责任,常见于古代官员任免制度中。
历史背景与用法
- 起源:最早见于《汉书·孔光传》,记载汉成帝以策书罢免孔光的官职。
- 关联制度:汉代以后,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若因天灾异象被问责,常以策免形式解除职务,如《后汉书·徐防传》提及“因灾异策免”。
- 文书形式:策书需加盖玺印,具有正式法律效力,区别于口头罢免。
例句参考
- 《旧唐书·张行成传》:“策免之科,义乖罪己。”
- 明代谢肇淛《五杂俎》:“致仕策免者,始上印绶。”
- 现代造句(仿古语境):“若官员失职,当依古制策免之。”
补充说明
- 现代差异:现代行政体系中的免职多通过文件通知,与“策免”的仪式性和文书形式不同。
- 关联词:策封(帝王用策书封赏)、策问(科举考试文体)等。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官制或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汉书》《后唐书》等史书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褊衷荜门碧鵶犀勃然奋励不能自拔朝燕痴福纯淑辍步出人望外打把势挡众道礼登巇杜造房箙酣酣驩爱黄绢幼妇忽隆谫刻交淡若水胶葛交合塉薄击穿精强金玉良言涓埃之报克易帘栊连业猎鹿泠落流外里中旅怀履险若夷卖奸蜜丁驽孱潜映球扇形乞袁羣处森渺沙道市日时养暑絺私车迢迢晚甲免服五色缤纷夏康贤俊小山销亡谢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