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灭的意思、断灭的详细解释
断灭的解释
绝灭。《朱子语类》卷七一:“《坤卦》纯阴无阳,如此,阳有断灭也,何以能生於《復》?”
词语分解
- 断的解释 断 (斷) à 长形的东西从中间分开:断裂。断层。断面。截断。断肠。断魂。断线风筝。 不继续,禁绝:断粮。断水。断炊。断奶。断档。断流。断种(弉 )。断交。断片。断续。断子绝孙。 判定,决定:判断。诊
- 灭的解释 灭 (滅) è 火熄:熄灭。 消失,丧失:灭口。灭亡。不可磨灭。灭族(古代的一种残酷刑罚,一人犯罪,株连他的父母兄弟妻子等亲属,都被一起杀掉)。 淹没:灭顶之灾。 亡明着 笔画数:; 部首:火; 笔
专业解析
断灭是汉语复合词,由“断”与“灭”两个语素构成,其核心含义指事物彻底终结、消失或消亡。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基础释义
-
彻底终结
“断”本义为截开、隔绝(《说文解字》:“断,截也”),“灭”指熄灭、消亡(《说文解字》:“灭,尽也”)。二字组合强调事物连续性被强制终止且不复存在。
例:北宋《广韵》释“断”为“绝也”,“灭”为“亡也”,合成后指“绝尽无余”。
-
哲学与佛教语境
在佛教典籍中,“断灭”特指“断见”(uccheda-dṛṣṭi),即否认因果轮回与生命延续的极端观念。
例:《大乘义章》卷五:“断见者,谓见众生今世灭已,更不复生。”
二、语义演变
-
从具体到抽象
早期多指实体消亡(如灯火断灭),后引申为抽象概念的终结(如希望断灭)。
例:《汉书·艺文志》载“星占家言灾异断灭”,指占卜预兆的消失。
-
佛教批判性概念
佛教将“断灭见”列为邪见,认为其否定业力法则,如《杂阿含经》云:“若言断灭,是则邪见。”
三、权威参考
- 《汉语大词典》
定义:“断绝消亡;佛教指否认因果相续的邪见。”
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6卷,第1281页。
- 《佛学大辞典》
释“断灭”为:“谓人之死,如灯火熄灭,不复存在。”
来源: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断灭”条。
四、现代用法
当代语境中多用于强调不可逆的终结状态,如“文明断灭”“幻想断灭”,隐含不可挽回之意。
参考资料
-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M].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6.
- 丁福保. 《佛学大辞典》[M]. 文物出版社, 1984.
- 《大正新修大藏经》[DB/OL]. 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2020.
网络扩展解释
“断灭”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以下是综合解释:
一、基本词义
- 字面解释
- 断:指断绝、截断,如《朱子语类》中“《坤卦》纯阴无阳,阳有断灭”,强调阴阳失衡导致的绝灭。
- 灭:指消失、消亡,如“火灭”或“物质不灭”。
- 组合义:指事物因断绝而消亡,最终完全消失的状态。
二、哲学与佛教释义
-
儒家与理学中的概念
- 《朱子语类》以《坤卦》为例,认为纯阴无阳会导致“阳的断灭”,即事物失去对立面的平衡后陷入绝灭。
-
佛教术语
- 执空导致的断灭:禅宗认为,过度执着“空”会陷入否定因果、轮回的极端,认为一切皆虚无,反而比执着“有”更具破坏性。
- 与“变灭”的区分:佛教中的“无常”是“变灭”,即事物虽不断变化(前灭后生),但生命力相续不断;而“断灭”是彻底否定存在的连续性。
三、用法与例句
- 日常语境:描述事物彻底消失,如“断灭的希望”。
- 学术讨论:用于哲学或宗教领域,如“断灭论被佛教批判为邪见”。
四、注意事项
- 避免混淆:“断灭”在佛教中带有负面色彩,指错误认知;而“变灭”是自然规律。
- 权威参考:更多释义可查看《朱子语类》原文或佛教经典(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报幕标徵并缘不加思索常境尝汤戏蝉紫吹弹得破踔然雌哑从颂悼龀攧钱雕败诋恶低下籓笼风占粉齑分清俯首弭耳公们俩国门果毅憨涩豪麤简稽缉和警抑金鋜糠灯阚吼克丁克卯老年间连蝉锦潘将军辟带穷俗旗牌官弃坠群起效尤商节十日并出説海口丝微台馆讨打特务托乘完饰喂眼葨芝物色膴仕五世其昌萧何律箫史遐志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