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孤棹的意思、孤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孤棹的解释

亦作“ 孤棹 ”。独桨。借指孤舟。 唐 长孙佐辅 《杭州秋日别故友》诗:“独随孤櫂去,何处更同衾。” 宋 徐铉 《送黄秀才姑熟辟命》诗:“水云孤棹去,风雨暮春寒。” 明 姚潜 《叶南屏田梅岑携樽过访同家舒恭侄赋》诗:“孤棹愁中去,清歌醉后听。” 柳亚子 《为香凝先生题画》诗:“缘溪孤櫂夷犹去,人与归鸦共渺绵。”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孤棹”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gū zhào,其核心含义为独桨或孤舟,常用于古诗词中表达孤独、漂泊的意境。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字义拆分

    • 孤:指单独、独自,如“孤舟”“孤身”。
    • 棹:原指船桨,后引申为船或划船的动作,如“归棹”“短棹”。
    • 组合后,“孤棹”字面意为“单独的船桨”,代指孤舟,强调形单影只的状态。
  2. 文学引申
    在诗词中,“孤棹”常借代独行的船或人,烘托寂寥、离别的氛围。例如:

    • 唐代长孙佐辅:“独随孤櫂去,何处更同衾”。
    • 宋代徐铉:“水云孤棹去,风雨暮春寒”。

二、常见用法

  1. 意象表达

    • 象征漂泊无依,如柳亚子诗句“缘溪孤櫂夷犹去,人与归鸦共渺绵”。
    • 暗喻旅途孤寂,如明代姚潜“孤棹愁中去,清歌醉后听”。
  2. 异体写法
    亦作“孤櫂”,如唐代诗句“独随孤櫂去”。


三、总结

“孤棹”一词凝练了孤独、远行 的意境,是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其解释可归纳为:

如需更多诗词例证,可参考唐代至明清文学作品。

网络扩展解释二

孤棹

孤棹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由“孤”和“棹”组成。

拆分部首和笔画

“孤”字的部首是“子”,总笔画数为九画;“棹”字的部首是“木”,总笔画数为十三画。

来源

《孤棹》一词起源于古代文学作品《离骚》中的一句诗:“於戲前王约百年兮,周孤棹而代有舟。”这个词意味着独自划船,形容孤独无助、伤感凄凉。

繁体

繁体字中,“孤”字保留同样的写法,而“棹”字则使用“槽”字作为替代的部首,写作“檺”,总笔画数为十六画。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孤”字的书写形式多为“乤”字,部分人也以“鼓”字作为代替;“棹”字的古代写法则多为“幚”字,意思仍然保持不变。

例句

  1. 他一个人孤棹在江上,感到孤独无助。
  2. 漫长的等待中,她犹如孤棹,渐行渐远。

组词

孤独、孤寂、孤傲、孤单、划棹、棹船。

近义词

孤单、孤独、孤僻、孤立。

反义词

众棹、众舟、众多、团结。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