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填书 ”。
关于“填篆”的详细解释如下:
填篆是中国古代书法的一种特殊体式,又称“填书”。其特点是笔画填满字间空隙,使字形显得饱满、紧凑,常见于题署楼观或印章镌刻中。
填篆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汉末魏国书法家韦诞。据《世说新语》记载,魏明帝曾命韦诞为芳林苑楼观题署,因字体“字间满密”而得名“填篆”,亦称“芳填书”。这种书体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印章篆刻的主要形式之一。
如需了解更多细节,可查看权威词典(如汉典)或书法史相关文献。
填篆是一个汉字词语,由“填”和“篆”两个字组成。下面将介绍该词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填篆的拆分部首是“⺧”(竹字头)和“⺮”(竹字冠),分别位于词的左右两边。它的总笔画数是19。
填篆是由汉字的篆书演变而来的,篆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字体,它起源于商代的甲骨文和周代的金文。
填篆的繁体字形为“塡篆”,在繁体字中,“填”的“丹”字旁上面有一个“土”字,而“篆”的“竹”字上面有一个“田”字。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中,“填”字的写法多种多样,有些写法将“土”字放在上面,有些将“田”字放在上面。同样,古代的“篆”字书写也存在差异,有的书写将“竹”字放在上面,有的书写将“之”字放在上面。
1. 他用毛笔填篆写下美丽的祝福语。
2. 这块石碑上刻着一段填篆的隶书。
填善篆、填写、填报、填补、填充、填词
填写、填满、填充、填补
倒空、倒退、排空、排遣
【别人正在浏览】